APP下载

儒家规矩思想与干部政德修养

2020-12-23刘树升

人文天下 2020年21期
关键词:荀子反省孟子

刘树升

济南府学文庙内建有中矩亭、中规亭,中矩亭为方形,中规亭为圆形,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取自“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礼记·玉藻》)和“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周礼·考工记》)。济南府学文庙是古代济南的文化、教育的中心,在其中建立中规亭、中矩亭,是告诫学子为官处世做学问要遵循礼义,中规中矩,不能肆意妄为,体现了儒家对规矩意识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规矩意识应是国人的必备素质,更是党政干部必须修养的政德,因此要积极传承弘扬儒家规矩思想。

一、先秦时期关于“规矩”内涵的论述

先秦时期,诸子纷纷对“规矩”加以阐发,“规矩”的内涵已经由物质层面的方圆度量校正工具向哲学层面的标准法度概念延伸。如《墨子·天志》中有言:“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墨子将人遵循天的意志比作工匠依据规矩做工。类似的比喻也存在于法家的著述中,如《韩非子·有度》中载:“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集道家、法家、儒家等思想于一书的《管子》,其《法法》一篇中也说:“故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先秦诸子都将各自倡导的治国之法比作工匠做工之规矩,认为不能违背抛弃。

儒家尤其重视规矩对治国修身的规范作用,儒家诸圣贤都是身体力行遵守规矩的典范。孔子没有明确阐述规矩的内涵,但是他在自述中提及“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心所欲不逾矩视为自己修身的至高境界,并引以为傲。孔子所说的“矩”,应当包括《论语》中反复提及的仁、义、礼、信、孝等伦理道德规范。孟子对规矩的论述较多,尤其在《孟子·离娄上》一篇中集中论述了其规矩思想。他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技巧高超如离娄、公输班,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耳力聪敏如师旷,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虽有尧、舜之道,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孟子指出了规矩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他所谓的规矩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君臣皆应遵循的尧舜之道、先王之道,即“仁政”“不忍人之政”。荀子提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荀子所讲的“规矩”主要指礼,他主张以礼治国,强调制定规则对于国家治理必不可少,就如秤对于轻重、墨线对于曲直、圆规曲尺对于方圆的作用。总之,孔子、孟子、荀子都将治国修身的原则比作规矩,推动了规矩一词向后世哲学意义的转化。

二、儒家规矩思想的核心要义

治国和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都体现着博大精深的规矩思想。虽然儒家诸圣贤对“规矩”的内涵阐释各有侧重,但儒家规矩思想的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推崇礼治

“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再后来,“礼”由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到了西周以后,被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

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推崇礼治,礼教也是儒家规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思想中,礼既是治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也是个人修身处世要遵循的重要准则。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十分痛心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人民苦难深重、价值标准和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的现状,致力于推动礼治,以重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孔子对周礼推崇备至,以“克己复礼为仁”,认为治理国家要用道德和礼教,而不是政法和刑罚,这样才能使人心归服,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径,要治国先齐家,要齐家必孝悌,孝悌是儒家礼教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应不违背礼节,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所倡言的礼还包括祭祀、会客、送行等一系列礼节,以及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相处之道,对周礼有所损益,基本倾向是进步的。

宗圣曾子撰写了《孝经》,发扬了以孝道为核心的礼教。孟子认为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同为人之四端,需要不断扩充,以侍奉父母、安抚天下。荀子明确提出了以礼正国的主张,他的礼近于法家的法,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荀子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荀子·礼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荀子的礼论以人性恶为思想基础,融入了“法”的思想,所以他隆礼重法,强调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仁义为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要遵守的重要“规矩”。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有多重含义,但其核心内容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消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其积极面。孟子也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勉励自己依从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是最近的求仁之路。儒家的忠恕之道对于人际和国际交往来讲,都是应遵守的“金规则”。儒家的仁道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就是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重视、爱护。《尚书·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认为老百姓的观感判断代表天。孔子和孟子都说仁就是爱人,孔子对于“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十分看重,认为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可以看出他对民的重视。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振聋发聩地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是民本思想的滥觞。孟子认为,对为政者来说,要做到仁政爱民,不能为一己私利祸国殃民;对士大夫来说,要一心求仁,维护仁道,必要时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义同样是儒家“规矩”之一。孔子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提倡见义勇为。孟子将义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来重点论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仁是人心,义是人要行走的正路,并指出“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孟子将礼、仁、义比作安宅、正路,认为是人必须的选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更需要礼、仁、义等价值观来指导和约束,正所谓“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儒家追求义利兼顾,两者冲突时义为利先,与杀身成仁相对应的就是舍生取义。

(三)奉行中庸

中庸即不偏不倚,也就是中和。《中庸》对“中和”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将“中庸”列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时刻都在奉行中庸之道。孟子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高明的木匠不会改变规矩,后羿不会改变拉弓标准,君子始终奉行中道,有才能的人自会跟从他。在这里,孟子明确将中道比作规矩、标准,与孔子一样,强调要时刻遵守,不能违背。荀子详细论述了“治氣养身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荀子·修身》)这治气养身之术其实就是中庸之道,追求中和,以调理过和不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庸之道并非某些人所说的“好人主义”、无可无不可,恰恰相反,奉行中庸之道的君子既反对冒进、过度,又反对保守和一味妥协退让,正所谓“过犹不及”。这种对中道的坚守,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清醒的判断力和果断的执行力。“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孔子极其憎恶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孔子本人的气质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即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孟子更是耿介坦荡,与王侯分庭抗礼,一身浩然正气,一派大丈夫气概。

(四)慎独反省

尊礼、求仁、守义、行中庸是儒家规矩思想的内容,修身养性则是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途径。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就是通过持之以恒地修身养性,将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恪守规矩,不乱方寸。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端正了自己,治国不难;自身不正,就不能端正他人,更别提治国理政。孟子曰:“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将守护节操列为个人要守护的根本。《荀子》中更有《修身》专篇,先讲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再讲具体的修养方法,然后讲修身的结果和境界,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儒家修身之道。

儒家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有二:慎独和反省。慎独,指独处之时谨慎小心,即使无人监督,也要遵守道德准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如果不能做到慎独,修身养性只能是做给外人看的“表面文章”,背离了儒学真精神。所以《大学》中说:“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反省,指反思自己的言行想法是否符合仁、义、礼、信等规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称赞颜回“不贰过”,颜回在反省过失后坚决改正,这是极难做到的。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从自身找问题,小人在他人身上找问题。孟子也有类似的表达:“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德的人就考虑向他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内省慎独”的修养观是曾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曾子认为在独处之时也要坚守规矩,并时刻反省是否有违反规矩之处,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齐家治国。

三、传承发展规矩思想,提升干部政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党政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矩意识是其政德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规矩意识的培养,着重做到以下四点。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规矩,需要每一位党政干部严格遵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传播被有效控制,但一些经济、科技实力强大并自诩政治制度优越的西方国家疫情仍在肆虐,两相比较之下,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加凸显。广大党政干部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继续以优秀的工作成绩和工作作风,展现党和政府形象,提高党的权威和公信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仁政爱民是儒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中国历代优秀官员遵守的从政规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内心写照。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民本思想,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广大党员、干部“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理的小算盘”,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全部工作之中,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坚决执行人民当家作主相关制度,以实际工作成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尊崇法治

儒家提倡以礼法治国,在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中,更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每位公职人员的行为。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坚持依规治党,在国家治理层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来说,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要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不能为所欲为。

(四)加强道德自律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以德治国既需要党委、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推动,也需要每一位党政干部从自身做起,加强道德自律,提升道德境界。在这方面,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修身思想值得借鉴。借鉴中庸之道,是学习儒家中正仁和的人格境界,学习儒家坚守正道的决心和意志,学习儒家既不冒进也不妥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借鉴儒家修身思想,应借鉴其慎独反省的修身方法。慎独反省是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境界的重要途径,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广大党政干部也应养成慎独反省的习惯: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自设道德底线,即使在独处之时也要坚守;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己是否一心为公,是否坚守道义,是否仁民爱物……党政干部坚持慎独反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惯在自我监督和约束中工作生活,将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家庭、单位以至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

结语

规矩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的规矩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其核心要义包括推崇礼治、仁义为本、奉行中庸、慎独反省等。党政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应借鉴儒家的规矩思想,高度培养规矩意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尊崇法治,加强道德自律,不断修养政德,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祝莉莉]

猜你喜欢

荀子反省孟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记事簿
见贤思齐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