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性恋倾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思路
2020-12-23刘海林
刘海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这个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全球大约有3亿同性恋。国内著名的性学者李银河曾宣称: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规模在7000万左右。不过以上数据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性取向的探索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可粗略定义为同性恋倾向。面对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家长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来应对。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銀河认为:“同性恋行为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活动;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但这一概念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时期是快速成长与变化的时期,青少年容易接受暗示,好奇心也特别强。另外,遗传和成长经历也是同性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性取向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变数。也就是说青少年还未成年,正处于性取向的不确定期和探索期,只能算作潜在的同性恋群体,所以笔者称之为“同性恋倾向”。学生有同性恋倾向是指学生本人认为自己“喜欢”或“爱上”了某位同性同学,这种感觉不是同性间的友谊,而是爱情。这种感情让他们心里有幸福感,想和对方在一起,还有诸如和对方接触时脸红、想身体亲近等身体性反应。笔者认为,对于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而言,父母家长对其的引导教育是最重要的,引导教育的前提就是家长本身对此的认识要正确。也正是因为青少年的性取向还未定性,所以我们可以将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理解为一种性探索行为。就像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小孩子,迈出的第一步一样,应是被允许去探索的,允许被纠正的。当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探索世界的行为以后,也许就不会那么惊慌失措了。
二、正确应对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行为
1.保持冷静,可定义为性探索
青少年时期的性取向是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变数的,南京大学的陈亚秋就曾提出一个“假性同性恋”的概念,假性同性恋是指性心理指向异性,但性行为随外在境遇的变化而经历指向异性、指向同性、自发矫正为异性的性取向的变动。假性同性恋的最终性取向还是会指向异性。所以不要一听到“同性恋”三个字就惊恐万分,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无法改变的。当家长得知孩子的这一倾向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责骂、批评孩子;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这只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行为而已”。不要把这种行为直接定义为“同性恋行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性探索,从意识上淡化孩子对“同性恋”的恐惧心理,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同性恋”的标签,很可能会关闭他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
2.用爱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子女向外探索世界的安全港湾。当子女在外面经历不顺或遭受挫折时,父母的及时补位能重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增强子女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力量。家长要用爱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
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首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在家庭中无法获得足够的爱的青少年,在周围环境限制异性交往、认同同性交往的现实条件下,也许会转向同性,去寻求“爱”的满足。笔者接待过的一例有同性恋倾向的中学生就是这样的情况: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无法陪伴他,在长期缺爱的情况下,因为自身性格又胆小自卑,不敢和异性交往的他,把目光转向了同性。
另外,在孩子跟家长“出柜”以后,父母更应该营造足够安全的环境。不要批评、责骂孩子,更不要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其改变。想必他是用了很大的勇气才敢坦露自己的内心,我们一方面要安抚此时孤立无援,只能试探性地找父母倾诉的孩子;另一方面要及时回应孩子的困惑,引导他把这种现象定义成青春期的“性探索”,并以平等的角色和他对话,了解具体的情况。这些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样无条件的爱,更有利于孩子去探索自我真实的性取向。根据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得出的结论: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探索。我们要用爱给他营造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让他敢于出去探索。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或是盲目反对,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从而将他们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就如想玩剪刀的幼儿,如果母亲一开始不允许他玩剪刀,他可能会找机会自己偷偷玩,后果无法想象;但是如果母亲一开始就在旁边陪伴他一起探索剪刀的“奥秘”,他就知道剪刀是锋利的、危险的,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所以我们要敞开温暖的怀抱,让家成为他们最安全的港湾。
3.陪伴孩子去探索,扩大其交往范围,改变单一性环境
在孩子敢于独立探索的同时,我们应该站在他们身后,陪伴他们向前走。面对孩子在性取向上的困惑,我们可以陪伴他去“答疑解惑”,在他认为自己“喜欢”同性的基础上,鼓励他去尝试与异性多交流,以找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而不是受周围单一性环境的影响或是盲目跟风。凯莫多利在《人类性行为》中提到:“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田艳春也在《关注环境对青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影响》里说到:“对异性交往的限制,对同性交往的纵容,利于人的自然天性的正常发展,却有可能成为孕育同性恋情愫的温床。”所以家长不要一味限制孩子间的正常异性交往,应该营造开放、多样的人际交往环境,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改变单一性环境,为他们在性取向上的自我探索打开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在经历、成长中探索自己真正的性取向。
三、结语
如果父母能做到以上三点,即使一些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在成年以后成了真正的同性恋,在如此强大的家庭系统的支持下,他们也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过上有价值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