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0-12-23唐娟嫒
唐娟嫒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受到教师的广泛使用。运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思考问题及理解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作用,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探讨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阶段的数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基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学生往往感觉到枯燥乏味,经常出现“教师口若悬河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在下面听”的上课状态。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靠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领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趣味性的事情,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将生活实际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充分利用起来,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领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创造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实际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觉到熟悉且不排斥教师讲授的知识。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主要是要求学生以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为基础,确定相遇问题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解答求总路程的题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景:下午放学后,小亮着急回家,慌乱中将小红的书装进书包并带回了家,然而,小红写作业时要用,那小红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书呢?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最终归纳了三种方法1、小亮直接将书送到小红家里;2、小红自己到小亮家去取;3两个人通过电话商量好,同时沿着同一条路相向而行。接着教师在继续引导,“小亮以每分70米的速度走了5分钟,小红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向前行进了6分钟,两人才相遇,问小亮离小红家一共多少米?”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求出70x5+50x6=650(米),教师通过组织、引导的形式,使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在提高理解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奥秘的同时,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将有趣的故事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
听故事是7-12岁儿童最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更容易被生动的故事所吸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求为参考,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将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使小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层面的审美观。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故事情节:唐僧师徒四人在去往西天取经的途中,路过一个村庄时,发现了一大片的西瓜地,种瓜的农夫为了尽地主之谊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馋嘴的猪八戒看到那又大又甜的西瓜,口水不住的往下流。這时,鬼灵精怪的孙悟空抱过西瓜说:“为了公平起见,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八戒一听,瞬间急了,拍着圆鼓鼓的肚皮生气地说:“俺老猪的肚子比你们的都要大,我要吃。”憨厚的沙和尚听完老猪的话就给猪八戒切了,之后在所有人享用西瓜时,呆笨的八戒却纳闷了“我的西瓜怎么看起来比他们的还要小呢?同学们,故事讲完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伴随着这个问题,为之后的学习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将游戏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
基于此年龄段学生贪玩好动,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游戏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既轻松有愉快的环境。例如,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教师可制作包含加减乘除的算式卡片,并将学生分成四组,派四位代表随机选出需要完成的20张算式。游戏开始后,四组学生通过接力计算,看哪组学生完成任务速度快且准确率高,获胜的学生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不服输的精神。再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先将学生分好小组,然后进行游戏情景创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这么多袋子,大家想象以下里面会有什么?”学生:“有苹果”“有玩具”、“球”…,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看这圆鼓鼓的肯定是球,现在老师每个袋子里都装了3只球,有的袋子里全部放的是黄色球或全部是黑色球,有的放的是两个黄色一个黑色,还有的…,下面我请同学们摸球,每人只能摸一次,并看看具体的颜色,然后放进去继续让别的同学摸,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记录。”学生感觉好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结束后。每组代表汇报摸球情况进行统计,随后教师自然而然的把“可能、不可能、一定、不一定”等概念词引出来,将难懂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游戏,使学生领会到数学学习其实是一件有趣味性的事情。
四、将动手实践活动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
手、眼、脑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实现操作实践的基础,是以动态的形式感知客观事物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内部语言形态转化为外部动作的一种过程。将动手实践活动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通过质疑并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得到问题答案。例如,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制作长方形时,会考虑到什么?或者你怎样确定它是一个长方形呢?”此时,学生会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制作图形,通过反复操作,从而得出“长方形上下两条边同样长,左右两条边相同”的结论,以此为基础,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切身的实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在提高理解力的同时,锻炼了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依靠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去衔接,教师需以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求为参考依据,将具有趣味的故事、好玩的游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将难懂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故事化,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在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同时,探求知识的玄妙之处,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最终使教与学呈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毓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J].新课程,2020(43):151.
[2] 张馨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新课程,2020(40):172.
[3] 沙得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