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与演变

2020-12-23韩芸

美与时代·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救缺陷矛盾

摘  要: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代码体系,语言符号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从传递机制上来说是直线性的,从传递的内容上来说是一维的。这不仅造成了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还造成了语言和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对称,也即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符号。语法规则的机械性和个体、民族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了自然语言的含混不清和缺漏性,增加了自然语言发生歧义的可能性。我们无法有效地对主客观世界加以限制,所以这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焦点就落在语言上。语言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表达工具,如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将主观思想以及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达出来呢?这一切都有赖于语言的自我发展。语言的发展可以是语言内部的进化和自我完善,但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

关键词:语言;缺陷;矛盾;自救;发展

一、语言的缺陷与矛盾

语言是人类为了交流和沟通而制定的一套代码。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核心指令内容,以语法为编码规则,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载体。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代码体系,语言符号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从传递机制上来说是直线性的,从传递的内容层面上来说是一维的。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一维性和直线性,不仅造成了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还造成了语言和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对称,也即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符号。同时,语言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以表达思想为目的的符号集合体,其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如果想要表达连续的思想内容,需要使用语法规则来对语言符号进行有效组织,然而语法规则的机械性和个体差异性、民族差异性,更加凸显了自然语言的含混不清和缺漏性,增加了自然语言发生歧义的可能性①。

(一)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矛盾

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然而语言符号的离散性、有限性、一维性和直线性却造成了语言和客观世界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换句话说,语言和客观世界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存在体。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语言符号的直线性、一维性与客观世界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世界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世界飞速发展与语言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②。

1.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语言符号是人类发明出来作为表达和交流工具使用的,因此,语言符号是有限的。例如,汉字的具体数量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据目前所知大约有十万个不到。曾号称收录汉字单字最多的1986年版《汉语大字典》中收录了5.6万个汉字,其中日常常用汉字只有几千字。世界通用语英语有26个英文字母,由这有限的26个英文字母通过不同排列组合而成的英文单词大概有40-60万,1989年版《牛津英语词典》中收录了30万个主要词汇,其中常用词汇3-4万,而应对普通的日常交流只需掌握3000到6000个英文词汇即可。由此看来,语言符号系统的确是庞大,然而这种庞大是以数量的有限为基础的。这么庞大而复杂的语言系统依然难以“言尽其意”,却恰恰反映出了客观世界的无限性。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体现在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客观世界本于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是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而增长的。人类的认知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而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涉足和接触也并不是按照特定顺序线性推进的。这样造成的事实是:尽管我们对于远离人类最遥远的外太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人类对于与自己最为接近、最为亲密的某些领域,如大脑的运行机制、神秘的自然界仍然所知有限。此外,世界是无限发展的,旧事物、旧现象的消亡与变化,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新与旧的不断更迭、交替与融合,更对人类的语言提出了挑战。

2.语言符号的直线性与客观世界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语言具有线性特征,意思是语言符号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规则和顺序排列,多个语言符号无法同时出现,正如我们无法同时口吐两个词汇、无法同时书写两个字符一样,它们的出现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但客观世界却是多维的,例如大楼有长、宽、高,人类从性别可分为男、女,按年龄可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对事物的评价不仅有好与坏,等等。然而,语言不能同时表达多维的含义,它只能按照特定规则和顺序输出话语和文字,相同文字按照不同的组合规则排序,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功能性词语如连词、助词等的不同选择以及句子成分如主语和宾语等摆放的位置不同,也会给语句带来完全不同的意义表达。

3.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世界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这些离散的语言符号按照特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词语、句子、篇章。然而自然界却是一个巨大的由多个小型连续统所构成的超级连续统。很多事物和现象之间是连续没有间断的。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模糊语言学上关于颜色词的论述,各种颜色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统,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我们之所以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名称,是人类人为操作设置标准的结果。其它如高与矮、胖与瘦、长与短等,实际上也只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走向而已,因此也是评判标准体现较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概念。

4.客观世界飞速发展与语言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语言发展相对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滞后是另一个语言必须面对的现实。语言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和表达工具,它的发展相对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指称新事物、新现象的词汇总是要在新事物出现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固定和词汇化,因为人类对新事物和新现象的了解、分析和定性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2020年新年伊始的新型冠状病毒,在2019年年底刚被关注时被称为SARS,也就是“非典”。但随着人们对这种病症的深入了解,發现它其实是有别于“非典”的一种新的疾病。这种新型疾病直到2020年2月11日才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coronavirus disease-2019。当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两者之间的时间差也会越来越短。

(二)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矛盾

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上。语言使用者作为语言符号的实际运用者以及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者,是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的事实连接点。语言符号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首先是语言和思想的矛盾。语言是有限的、规则化的,而人类的思想是无限的、是个性的,是复杂多样的。基于不同的性格脾气、认知能力、知识文化层次和工作生活经历,语言使用者会对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选择性反映甚至加工性反映。此外,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如词汇存储、语法句型能力、編码和解码能力、语境语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偏好等都严重影响着他使用语言符号反映客观世界的准确性。这也造成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编码和解码中的“信息差”,导致了相同话语被不同语言使用者使用时的“效果差”。这便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表达和思想的矛盾,也是语言与主观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③。

(三)语言经济性和保真度之间的矛盾

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矛盾具体地反映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上,而这几对矛盾又集中且突出地体现在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主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上。于是这便引发了有关语言的另一对矛盾:经济性和保真度的矛盾。所谓保真度就是当我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为了尽可能百分百准确地将内容和信息传达给交际对象,我们需要合理适量地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内容和思想。这里的合理适量是指语言符号的使用数量相对于内容和思想的表达来说刚好合适,不多说以至于产生多余的言外之意,也不少说以至于产生误解和歧义。但语言学中也有经济原则,即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语言符号的使用要尽量做到节约和经济。换句话说,在交际中,语言符号在数量上的经济性和其对内容信息的保真度可能存在冲突。语言符号的过分节约可能会导致话语信息传递的部分缺失,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而要想确保信息百分百得到传递,语言符号的经济性就不应该给予过多的考虑。如何平衡好语言经济性和保真度之间的天平,也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符号时应该特别注意的④。

二、语言的自救

语言的外部存在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矛盾,内部又存在着语言经济性和保真度的矛盾,这样看来,语言真的是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了。而更为糟糕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源自语言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主客观世界我们无法有效地加以限制,因此,这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焦点就落在语言上。语言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表达工具,如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将主观思想以及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达出来呢?这一切都有赖于语言的自我发展。语言的自我发展可以是语言内部的进化和自我完善,但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

(一)语义的演变与发展

语言符号的有限性是语言一切内外矛盾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不可能无休止地增加语言符号,换句话说,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工具,其便于使用的特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我们无法通过不断增加语言符号的数量来顺应主客观世界的发展,同时提高反映的精确性。如果这样的话,人类将面临巨大而沉重的语言习得负担,这对于人类将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应对的。因此,我们如何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之下,在不急剧增加语言符号的基础之上来解决符号的有限性问题呢?答案就是使用有限的语言符号有效地表达无限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概念内容。这就意味着现有的语言符号,每一个符号将会承担更加繁复多样的语义内容。换句话说,每一个语言符号,每一个词汇,除了其最初所指称的本义概念之外,它必须不断发展和演变,以指称除本义以外的其它语义概念内容。语义的演变可以是无限的,通过增加和丰富同一语言符号所对应的语义概念,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弥补语言符号的有限性。

(二)句子的生成与创新

除了增加和丰富语言符号的语义指称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有限的语法规则和现有的词汇组合成新的词组和句子,从而创造无限多的话语和表达方式,以有限的语言资源更加有效地反映和表达主客观世界⑤。然而,由词汇组合而成的词组和句子其意义并非构成词汇语义的简单加和,相同的词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所形成的词组和句子很可能表达了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改变词汇的组合顺序或者改变其在词组和句子中的结构地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就可能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因此,词汇间的关联和配合决定着最终所构成的词组和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效果⑥。除此之外,句子的生成与创新还需要注意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汉语句式复杂而多样,从所表达的语气来分有称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表达的态度来看可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从语法成分结构来说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以及主动句和被动句;如果从句子的组织形式来看,又可分为长句和短句、松句和紧句、整句和散句。不同的句式所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⑦。

(三)语言外部要素的开发与利用

1.副语言系统的利用

早在1932年,陈望道老先生就提出语言分为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声音语和文字语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文字,而态势语指交际者在交际中为配合自己的话语并尽可能实现交际目的所做出的行为举止,包括:面部微表情,如扬眉、皱眉、瞪眼、眯眼、斜眼、转眼、撇嘴、嘴角上扬、张大嘴、咂嘴等;身体动作,如摇头、点头、摆手、拍手、招手、顿脚、用前脚掌轻点地面等等。这些面部微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多个同时发生,以体现相同的或者相反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副语言系统。副语言系统并非从属于语言系统,之所以称之为副语言系统,是因为它对于话语交际起着补充未尽信息、缓和或加重语气、表明立场态度、掩盖真实想法等重要作用⑧。所以,当语言符号由于有限性和线性特征等缺陷而可能导致误解、曲解和歧义时,交际者便会自觉地甚至下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副语言系统,对自己的交际活动做出相关的配合,从而协助语言系统有效完成交际使命。

2.语境的利用

在现实的面对面交际或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平台和媒介而进行的事实上的面对面同步交际中,我们可以借助副语言系统的辅助功能来完成交际任务。而在更多的非面对面交际及以文字为媒介的交流中,我们就无法借助副语言系统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处的语境来帮助解决语言符号不足的问题,并完成交际任务。按照所涉及内容的级别和规模,语言学家们一般将语境分为三个层次:以上下文、话语前提、话题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小语境;主要考察交际双方的各种背景、关系、心理、个性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的中语境;以社会、文化、历史、时代等为关注对象的大语境。也有语言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即小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了前面提到的中语境和大语境。也有将非语言语境进一步细分为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的,其实也就是术语和提法的不同而已,内容基本没有变化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王希杰曾提到语境的六大功能:匹配功能、定位功能、定向功能、填补功能、生成功能以及预测功能。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就是语境通过对交际活动中编码和解码两大关键过程的制约,可以将语言符号与物理世界的具体对应物象连接起来,填补话语中的信息空白,从而协助消除歧义和模糊,同时也能生成某些言语之外的意义,并对交际对象在交际前、交际中和交际后的预测行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⑩。

注释:

①参见: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滕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涂纪亮.语言哲学名著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②参见: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③参见: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陈光磊.辩证法的修辞观——学习陈望道先生修辞学思想札记[C]//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王希杰.修辞学和辩证法[C]//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④参见: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⑤参见:吴士文.修辞格的产生与增建[C]//中国华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92-206。

⑥参见: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刘焕辉.语义的组合和思想表达[C]//中国华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6-23。

⑦参见: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吳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⑧参见: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⑨参见: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陈光磊.辩证法的修辞观——学习陈望道先生修辞学思想札记[C]//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⑩参见: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M].周先庚,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韩芸,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自救缺陷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印度电商为两大“缺陷”苦恼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