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活动及价值表达
2020-12-23陈代平
摘 要:八部大王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舞蹈元素也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多元的宗教祭祀舞蹈活动上。八部大王传说版本有三种主要形式:口述故事、文本记载、文化遗址,它们分别在以“符”聚力,以“舞”祈福,以“跳”祭祖,用舞蹈寄托感情,其中蕴含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土家族八部大王信仰;舞蹈活动;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9SKY78)研究成果。
正如向柏松先生所说,八部大王信仰的出现是土家族母系祖先崇拜的终结,也是土家族父系时代的开始。在《梯玛歌》中八部大王位列其他祖先崇拜的第一位,显示了它在土家族信仰文化中的特别地位。对其中舞蹈活动进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土家人真实的生产与生活,还可以为如今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八部大王信仰的起源
八部大王信仰的起源,是从流传中的八部大王传说开始的,八部大王传说记载了其传奇又魔幻的一生。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流传在湘西酉水流域的神灵传说,相传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始祖。八部大王传说和其他民间传说一样,口头流传难有固定的文本,在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了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关于八部大王传说的版本有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口述故事;第二种是文本记载;第三种是文化遗址,其中又以文本的记载最为典型,这三种形式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关于八部大王传说的各种内容。
(一)口述故事,是民间传说的一种重要传递形式,主要在人们口耳相传中传播,不稳定,易受外因影响而变化。在《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一书中,向柏松先生记载了两种关于八部大王来历的传说,这两种传说主要来自于当地人们的口述故事。第一种故事传说,八部大王本来就是龙山、永顺一带彭姓人的祖先。他们原来并不姓彭,在唐明皇时期,八兄弟都进入了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皇上为嘉奖他们就封了他们官爵,在询问名字时,八兄弟一着急,望着手中的“盆排”(盾牌),结结巴巴说道:“盆……盆……盆。”皇上以为姓彭,就说原来姓彭啊,于是八兄弟就有了这个“彭”姓。另一种故事把八部大王的诞生和茶联系在了一起。在保靖和龙山民间流传着苡禾娘娘的故事,据说苡禾娘娘为了解渴,在山上摘了几片茶叶,吃了之后便怀孕了,怀了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了八兄弟。由于无力抚养,弃之山里,被白虎所收养,八兄弟奇迹般活了下来,还身怀绝技,回来时看到母亲患病,就把雷公捉来蒸熟盐腌给母亲当药吃了。后来凭借超凡的本领,八兄弟被土王破冲嗄分封在龙山一带,号称八部大王。在刘黎光先生的《传说的湘西》里也提到保靖、龙山地区至今还有流传的八部大王传说,包括“边关杀敌”和“惩治牛鬼”等一系列内容。
(二)文本记载。对于八部大王传说的文本记载以土家族的“文化宝典”《梯玛歌》最具代表性。梯玛是土家族祭祀的法师,在《梯玛歌》中关于八部大王的描述大多存在于各种祭祀仪式中,对八部大王的祭祀排在了土家族祖先神之首。在土语中八部大王都有各自的名字:涅壳赖;热潮河舍;里都;苏都;西梯佬;西可佬;拉乌米拢溪也所也冲;背接也会也拉飞列也,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八兄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人家里,一次,雷公下凡视察,八兄弟意外惹怒了雷公,雷公扬言要杀死八兄弟的全家,出于无奈八兄弟只好密谋杀掉雷公,他们把雷公引到铺满稻谷的房顶,由于太滑,雷公一路滚下了房顶,被八兄弟活活烧死。杀死雷公后的八兄弟得到了雷公的神力,并在抵御外敌中立下功劳,被当地人封为八部王,建了宗庙祭祀他们。《梯玛歌》中记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盖威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可见八部大王其实就是土家族八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保护族人的丰功伟绩而被尊为“大王”,之后被神化,慢慢地便有了八部大神的传说。另外,在茅古斯剧本中有一段关于热必得(小孙子)和拔普(公公)的对话,从中可知八部大王在土语中是“拔普大王”的意思,土语的“拔普”表示“公公”和“祖先”。
(三)文化遺址,主要指的是有关于八部大王的石碑、神庙等,这些文化遗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八部大王信仰文化。首先,胡炳章先生在《土家族文化精神》一书中记载:在龙山一带的八部大王庙还有保留至今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勋猷垂简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的对联,这是为数不多的关于“八部大王”的记录。其次,龙山、永顺、保靖一带的“八部大神”庙也有部分类似的记录,神庙里的神坛对联描述到“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1]神庙刻着“八部大王”的石碑已经被当作文物保存,可以在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寻到。这些“文化遗址”都表明八部大王其实就是土家族的八个首领,因为作出巨大的贡献而被土家人世代感恩祭祀。
无论是“征战沙场的英雄”、“带有神话色彩的神人”,还是与普通人一样的部落首领,八部大王传说都表现了土家族人们为了生存而做的不懈努力,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敢于斗争、团结一致的精神。湘西土家族中特有的八部大王传说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一种祖先崇拜,各种原始的祭祀仪式也逐渐成为了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二、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活动
舞蹈是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八部大王信仰作为土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舞蹈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早期的民族舞蹈活动,我们都可以在各种宗教仪式中找到他们的身影。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认为,“早期的体育萌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是八部大王信仰中主要的元素,包括虎舞和八宝铜铃舞、摆手舞、生殖舞(融合在摆手舞中的部分)等。对此,笔者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将其归为三个方面:第一,以“符”聚力,即用符号凝聚族群力量;第二,以“舞”祈福,即用身体的律动消灾祈福;第三,以“跳”祭祖,即用身体的跳动寄寓祭祀祖先的感情。
(一)以“符”聚力:用符号凝聚族群力量
这一类的舞蹈主要以虎舞和八宝铜铃舞为主。在八部大王信仰中始终没有与古老的图腾信仰脱离联系,这在前文关于八部大王传说的起源中已有体现,即使在传承至今的八部大王祭祀仪式中也可以看到各类幡旗、五彩灯笼、虎叉等,都刻有白虎“符号”,人们用独特的符号把整个族人团聚在一起。
虎舞原是巴人祭祖的舞蹈,后来经过不断发展融入到了八部大王信仰文化中。《湖北通志·舆地志》记载:“荆楚之风,夷夏相半,有巴人焉,……巴人好歌,名踏蹄白虎事,……伐鼓以祀,叫啸以兴衰。”舞蹈具体表现为模仿虎跳跃的动作,学虎的吼叫,用手模拟虎抱拳动作,十分形象,伴随着响亮的击鼓声,舞蹈之人可以和“白虎”进行对话,获得他的力量驱除邪恶之物。在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中又说到:虎舞逐渐进入到土家族已故之人的丧葬仪式中,他们会在八部大王神庙前举行跳丧,土家族称呼为跳撒尔嗬,动作和虎舞极为相似,唯一不同在于击鼓的节奏更为缓慢,更显哀愁,所唱歌谣委婉低沉。有《竹枝词》描述:“家礼亲丧儒士称,僧巫法不到书生。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唱到明。”舞蹈全程由巫法即土家族巫师(梯玛)主持,梯玛动作似虎行,穿着虎头布鞋,虎头衣裳行舞,希望能赶走不幸,团结生者。八宝铜铃舞和“虎舞”如出一辙,由梯玛主持。陆群的《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一书中,对八宝铜铃舞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铜铃系在“马头”形木柄上,布条和马鬃一般,梯玛一手拿着司刀,一手握着铜铃,在象征着“马”的长凳上舞蹈,动作分为喂马、逗马、跨马、骑马飞奔和下马等。铜铃舞步变化多端,有八字步、四方步、罡步、转圈步、莲花步等,每套动作都很自然地串联在一起,在“牛头”号角和罗裙的渲染下,非常壮观。土家族人们用“马”象征着战场杀敌凝聚了情感,用英勇的战马来激励后人敢于反抗。这些具体的舞蹈特征,成了维系土家族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2]。
(二)以“舞”祈福:用身体的律动消灾祈福
身体的律动是舞蹈中最具观赏性的部分,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是土家族人们向神灵祈求福祉的重要形式。摆手舞通常在土家族传统节日“社巴节”时进行,“社巴”在土语中有摆手的意思。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龙山县志》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现今的学者多认为大摆手舞主要是祭祀八部大王的,而小摆手则和土王有关。在段绪光的《巴渝舞的源和流》中认为摆手舞是由巴渝舞发展而来的。巴渝舞的动作大多跟军事有关,相传为土家族人参加武王伐纣时所跳的战舞,也有把它归于对动物模仿的民间舞蹈。摆手舞主要的动作内容分为狩猎、农事、军事等,进行狩猎舞蹈时人们会聚集在一起,首先是模仿蛤蟆的跳动,双脚做一致的跨步动作,其次是双手张开模仿老鹰在空中觅食的情景,模仿时单脚离地向前跳动二三步,再换另外一只脚,手臂、屁股也要有节奏地摆动,最后,人们会围在一起,以圆形的姿势转动,来体现围猎的结束。表达农事的内容有“撒种”、插秧、“割草”等。“撒种”动作一般从左脚呈弓步、脚踏步,到右脚的丁字步,变化的过程中右手放回左手手心,意味着撒种的完成;“插秧”舞蹈中步法大致和前者一样,只是要做“半蹲”状,右手下垂,左手屈于腰上;“割草”的时候脚步缓慢,双脚半蹲,上身往前做割草状,每个动作来回往复,每两次做一次抱状。军事舞通过扮演战斗动作来呈现,开始的时候先由梯玛进行血祭,告知祖先神灵仪式的开始。血祭之后开始用身体的摆动来传递交流,大部分是两人一组,手握盾牌和虎叉,有节奏地敲打,敲打壮势后,两队开始追赶、对打、对刺。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单摆中,脚不动,身子与膝盖部分转动,手随之甩摆,也有膝盖弯曲,两手向两侧平分开随着摆动的,以龙山、来凤、保靖的单摆最有代表性[3]。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用身体律动和神灵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土家人获得了神灵的保佑和健康的体魄。
(三)以“跳”祭祖:用身体的跳动寄托感情
生殖舞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他们用身体的跳动来表达感情——既是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也是对“传宗接代”人类繁衍的敬佩之情。土家族社巴节上除了跳摆手舞之外,还有“扎巴舞”(土语中生殖舞叫法),扎巴舞最重要的动作是“屁股的跳动”,双手插在腰间,胯部随着脚步前挺后缩,左右摇摆。摆手舞和扎巴舞极为相似,两者在不断发展中已经相互吸取了各自有益的部分。笔者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摆手舞中表现“生殖舞”特征的部分。陆群在其《“扎巴日”:土家族最古老的生殖舞》中介绍了“生殖舞”和“茅古斯”都具有生殖舞蹈特征,古丈和龙山一带生殖舞流传比较广。不同时期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传承性,不可否认,出自八部大王信仰中的摆手舞中含有古老“生殖舞”的成分。《汉书·地理志》載:“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永顺县志》记载:“士民多淫祀,所奉之神梅山。”多种舞蹈相互交融中都具有相同形式的功能,尤其在情欲的传递上。此外,在彭施铎《竹节词》中记载:“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以看出摆手舞中有着“生殖舞”一样的功能,摆手舞中手臂、屁股、脚、胸的摆动直接借用了扎巴舞中的动作,用身体的跳动、摆动以激发祖先的情欲,借以祈祷家族绵延万代。
三、八部大王信仰中的价值表达
舞蹈从出现开始就是人类的一种身体活动,一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艺术活动集中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面貌,其中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以下三个层次上:第一,用舞蹈活动凝聚力量;第二,用舞蹈活动愉悦身心;第三,用舞蹈活动表达情感。
首先,用舞蹈活动凝聚力量。在八部大王信仰中土家族人用独特象征意义的符号(白虎、牛马等)和相应的舞蹈(虎舞、八宝铜铃舞)始终联结着族人的感情,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信仰,正是这种独特的舞蹈留住了人们的共同记忆,让土家人在各种危机的时刻都可以共同面对,抗御外敌。其次,用身体活动愉悦身心。在社巴节上土家人尽享节日的欢乐,在身体的律动中尽情地放松、享受,人们在心理得到愉悦的同时,通过摆手舞也增强了体质。最后,用舞蹈活动表达情感。从远古巴人开始土家族就不断发展,但是舞蹈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其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融汇的情感也越来越热烈。从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活动既可以看到远古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的身影,又可以看到八部大王传说的文化成分,正是这种“传承”情感的表达才使得八部大王信仰文化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06-107.
[2]陆群.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138-144.
[3]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88.
作者简介:陈代平,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