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用鹌鹑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2020-12-23韦有强
韦有强
[摘 要] 鹌鹑蛋中含有丰富的核黄素和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鹌鹑蛋作为我国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在国内市场上有着巨大的需求量。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鹌鹑蛋的市场需求量稳步增长,由此带动了蛋用鹌鹑饲养业的发展。鹌鹑属于特种经济禽类,生长周期短、饲养个体较小、成熟快、产蛋量高。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我国鹌鹑饲养规模仅次于鸡鸭。但是,不同于传统禽类养殖,我国蛋用鹌鹑养殖经验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蛋用鹌鹑的生长特性及饲养要点,结合蛋用鹌鹑养殖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现有蛋用鹌鹑饲养管理技术予以归纳和总结,以期促进蛋用鹌鹑饲养业的发展。
[关键词] 蛋用鹌鹑;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8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0-117-2
蛋用鹌鹑的饲养管理从鹌鹑的挑选开始,贯穿鹌鹑生长、成熟和产蛋的全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家禽养殖,蛋用鹌鹑的健康生长对环境温度有严格的要求[1]。与经过人类驯养的禽类动物相比,鹌鹑更为胆小,易受到惊吓从而造成自我损伤。
1 蛋用鹌鹑的选种
优质的种鹌鹑能够为下一代提供更为健康的基因,因此种鹌鹑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一环节能避免80%以上的先天性疾病,可降低鹌鹑幼生期的发病率。种鹌鹑应选用成年健康、有活力、羽毛干净、质量、体型均合格的优质良品鹌鹑。育雏机构应挑选发育正常、精力旺盛的优质种苗,排查出种鹌鹑中劣质的个体,确保种群质量合格;对产下的受精蛋要进行规范保存,统一孵化。种鹌鹑在产蛋期间应保证环境卫生,并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证食物营养成分达标,从而确保受精卵的整体质量。此外,在进行受精卵孵化前,应做好孵化区和养殖区的消毒灭菌工作,使用生石灰或84消毒液对预备养殖区和孵化区进行3次以上消毒处理,由于刚刚破壳的鹌鹑抵抗力普遍较差,因此这一阶段更应加强养殖区的卫生管理,做好消杀工作[2]。可使用高锰酸钾和醋酸对养殖区进行熏蒸消毒,待养殖区域空置7 d后方可饲养新苗,做好养殖区不同批次幼苗之间的消杀,避免鹌鹑幼雏交叉感染。
2 育雏期饲养管理技术
2.1 饲养区温度的控制
育雏期应严格控制饲养区内的温度变化。幼雏破壳7 d内应保证周围温度控制在37 ℃,同孵化温度保持一致,帮助幼雏顺利度过破壳期,降低周围温度变化对幼雏造成的影响,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引起幼雏发生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孵化后7~14 d应适当降低环境温度1~2 ℃,并根据幼雏生长活力适当对温度变化区间进行调整。孵化后14~21 d,再次降低饲养温度,将饲养温度下调至34 ℃左右。经过21 d的保温饲养,当幼雏抵抗力和适应力明显加强时,可逐渐将饲养温度下调至27 ℃,经过大约7 d的缓慢降温,使幼雏饲养温度逐渐接近室外温度,这时即可暂停对保温设备的使用。在环境温度偏低的情况下,则需进行持续保温,使用电灯、电炉等加热设备对饲养区进行升温,并对饲养区进行保温处理。
2.2 饲养区湿度及养殖密度的控制
在养殖湿度控制上,应根据环境湿度变化适当对饲养区进行增湿,将养殖区湿度控制在50%左右为宜。在养殖密度上,应根据幼雏个体质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分别在破壳后第1~7 d、7~14 d、14~21 d进行养殖密度的调整,对幼雏进行称质量和筛选,对体质量不达标的幼雏进行分流,并加强营养供给。破壳后1~7 d,由于幼雏个体较小,因此在养殖密度上可以适当增加,但应控制在150~160只/m2;破壳后14~21 d养殖密度应为1~7 d的1/2。随着幼雏个体的增长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是降低啄肛率的有效举措。夏季由于外界温度较高,因此应进一步降低养殖密度,避免中暑。
2.3 科学投喂保证饮水,防疫除虫
幼雏出生7 d内应保证光照充足,光照是提升幼雏生长速度的关键,幼雏在持续光线下,生长速度和进食量会明显提升[3]。在饲料投喂和饮水上,破壳7 d内应在饮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溶液,以保证幼雏破壳后开食前的能量供应;将饮水器放置在地面上固定好,避免幼雏将饮水器打翻或幼雛羽毛被打湿;定期检查养殖区饮水器内水量,保证饮水充足。在育雏区准备一定量的开食饲料,密切关注幼雏的开食状况,对不会主动食用饲料的幼雏进行诱导。根据不同的生长周期进行规范化投喂,保证喂食量的充分供应。破壳21 d以前使用幼雏专用饲料;21 d以后即可使用育成期饲料进行投喂。此外,幼雏期应严格防疫,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对幼雏进行除虫。
3 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
育成期应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预防基础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经过20 d的投喂,鹌鹑从幼雏期至育成期,其生长进入平稳期,抗病力会明显加强,这一阶段除需调整投喂饲料种类以外,还需适当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避免导致育成期鹌鹑个体体质量过高。育成期应将饮水器和饲料放置在养殖笼外,避免成熟个体之间出现啄肛,同时这一举措也能有效提升笼内空间,为鹌鹑养殖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育成期应对病残鹌鹑进行筛选,在日常投喂过程中对鹌鹑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巡视,将患病或发育不良的个体挑选出来,进行单独喂养或淘汰。育成期鹌鹑生长速度趋于稳定,因此这一阶段饲养难度和死亡率将会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夏季饲养密度过高或外界温度炎热、空气湿度大时,应做好养殖区内的降温工作,育成期的鹌鹑在温度过高时易出现中暑症状。因此,可在饮用水中适当加入冰片、薄荷脑等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中成药,以提升鹌鹑在夏季的存活率。
4 产蛋期饲养管理技术
性成熟的雌性鹌鹑将会在45~50日龄产下首枚鹌鹑蛋。当整个鹌鹑群体的产蛋率在5%以上时,这就意味着蛋用鹌鹑即将迎来产蛋期。处于产蛋期的鹌鹑首先应加强营养供给,更换为产蛋期专用饲料。产蛋期应做好养殖区的保温工作,鹌鹑在28 ℃左右产蛋率最高,当夏季温度在35 ℃以上时,鹌鹑的产蛋率将会明显降低。同时,当温度低于20 ℃时,鹌鹑的产蛋率也会受到影响。在鹌鹑养殖的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和保温措施。蛋用鹌鹑产蛋周期较长,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普遍在95%左右,最高峰甚至能够达到98%。产蛋期,应根据蛋壳厚度、产蛋率、鹌鹑蛋质量酌情对饲料进行调整,可适当添加鱼肝油、植物蛋白保证微量元素的摄入,这样能有效保证产蛋的质量[4]。鹌鹑在产蛋期易受到惊吓,养殖区应尽量减少陌生人员的进入,同时应在养殖区周边设立阻拦网,避免蛇、猫、狗、黄鼠狼等天敌进入养殖区从而威胁到鹌鹑的正常产蛋。
一般个体饲养户将半成体的鹌鹑放入饲养笼中饲养,待鹌鹑个体完全成熟后需对养殖密度进行调整,产蛋期应进一步对养殖密度进行调整,养殖密度过高会造成鹌鹑蛋被鹌鹑啄破。在产蛋期间,光照时间应与育成期保持一致,夏季无须进行光照,或可在19:00—21:00进行适当补光;冬季,由于白天光照时间严重不足,因此需将光照时间延长至23:00时左右,通过延长光照时间能有效延长鹌鹑的进食量。据研究表明,鹌鹑在日间产蛋量明显高于夜间。产蛋初期是鹌鹑死亡的高发期,鹌鹑产蛋初期,应选用过渡期饲料,避免蛋白质和激素摄入过量。由于产蛋初期,鹌鹑的产蛋能力较弱,肛门括约肌未得到有效扩张,因此,盲目补充蛋白质和营养素会造成鹌鹑蛋个体质量过大造成鹌鹑产蛋困难或造成脱肛。脱肛的鹌鹑很难进行治疗,还会诱导同一饲养笼内的鹌鹑染上啄肛的习惯。产蛋期,进行鹌鹑蛋收集时应保证安静,防止这一过程中鹌鹑受到惊吓,切勿在养殖区进行跑动。通常在06:00左右对养殖区的集粪槽进行清理,使用专用的刮粪设备,对集粪槽进行全面的冲洗,避免鹌鹑粪便长期积压产生有害气体。对于非正常死亡或活动异常的鹌鹑应及时进行隔离,对病死的鹌鹑进行科学掩埋,避免造成病毒大范围扩散。
5 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蛋用鹌鹑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升。蛋用鹌鹑的饲养和管理应围绕疫苗接种、饲料投喂、生长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通过科学管理有效降低鹌鹑养殖过程中的病死率,提升产蛋数量,促进鹌鹑养殖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东龙,赵芙蓉,武晓红,等.饲养密度对蛋用鹌鹑生产性能和行为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9(9):51-55.
[2]李中习.蛋用鹌鹑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2018(12):56-57.
[3]王中林,武绍沛.蛋用鹌鹑持续高效养殖技术[J].科学种养,2017(6):39-41.
[4]孙亮.蛋用鹌鹑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