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村乡村治理与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0-12-23史炳超
史炳超
[摘 要] 健全乡村治理和建设体系,不仅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本文在已有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基础上,基于青海省西宁市××村乡村治理与建设现状,结合当前国情、省情,总结和提炼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乡村治理与建设政策建议,以期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关键词] 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一核三治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0-49-2
党的十九大就“三农”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乡村的治理与建设是县域治理的基础和重点,目的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乡村治理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机融合,可为乡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乡村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1]。乡村建设可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土地流转等壮大村集体经济,从而达到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集体凝聚力的目的。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治理有效”的有关内容,研究青海省西宁市××村乡村治理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 西宁市××村乡村治理现状
1.1 综合情况概述
××村属于湟源县脑山地区,距离县城25 km,有着丰富的草山资源和耕地资源,自古以来村民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生,主要生产活动包括养殖牛羊以及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和小麦等,在当地政府扶贫帮扶下,逐渐建立了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种植业为辅的经济支柱产业。全村现有牛羊养殖大户7户、种植大户2户,主要通过牛羊育肥、种植饲草、中药材、外出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目标,获得基本的生活经济来源。
1.2 乡村治理现状
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为主的“一核三治”的村级治理体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群众参与、提高村级治理体系的必要手段,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途径[2]。××村自治和德治比较突出,法治相对较弱。首先,该村的治理人才主要是村中经验丰富且有致富能力的村民,其中村中9户种养殖大户中有4位在村两委任职。这些村干部不仅具有治理能力较强、决策迅速、效率高等优势,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得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自治意识不断加强,实现了自治行为的升华。其次,在村委书记带领下××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到盈利的过程,因此村委书记在该村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威望,大部分村民愿意响应他的号召,服从他的管理。但××村的法治相对而言较弱,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村民外出务工,或因子女读书而举家搬迁至县城,常年在村留守的大多为老人,因此村内政策传达、政策理解、政策执行等受阻,村民对法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村中的法治建设缓慢。
2 西宁市××村乡村治理与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村在乡村治理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基础设施建设完好、村集体经济产业壮大等,但在××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分为治理和建设两大问题。
2.1 治理缺陷
一是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治理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村法治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村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且参与程度较低,很多农民缺乏规则意识、契约意识和诉讼意识。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农村法治宣传不够,村级法治工作主要是宣传栏宣传,而真正关注宣传栏的村民较少,因此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②村里法律服务人才偏少,业务水平较低,因此在涉及现实问题时讲德治多于法治,在土地房屋征用拆迁、耕地占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不公平、不公正,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富人治村存在争议。××村是西宁市典型的富人治村,而富人治村的争议主要是富人治村是否影响了基层民主[3]。一方面,富人村干部具有突出的治理能力,能够在农村经济社会中充分体现其思维广、决策快等优势,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村干部过于注重经济速率,难以在乡村公共品供给和伦理秩序等德治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违反基层的“自治”逻辑,一定程度上阻碍基层民主的良性发展。
2.2 建设缺陷
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合理性。虽然××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齐全,有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党群连心桥”、幸福大院等,但这些基础设施均集中建立在村委所在的四社,而××村东西窄、南北长的地理区位使得这些基础设施并不能有效服务于××村所有的村民,多数村民由于距离村委较远而放弃参与和使用这些基础设施。因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制约了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发挥,未达到服务全体村民的目的。二是农村地区大量有知识有胆识的人才外流,使得基层管理人才趋于中老年化。农村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农村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起积极的示范作用的人才群体。就××村而言,随着周围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具有一定知识技能且年富力强的剩余劳动力均流入县城务工,××村成了劳动力缺失的“空壳村”,村中基本的农业生产仅靠留守老人和种植大户支撑。目前,基层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3 西宁市××村乡村治理与建设的对策
乡村治理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乡村可以通过对村级问题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二是现行基层民主背景下,农民政治参与度较低,受小农思想束缚,大多数农民知识水平低、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此研究乡村治理与建设尤为必要。
3.1 合理任用村干部,三治结合实现治理有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分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中富人治村是其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会对基层民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平衡乡村三治问题,是当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村两委在选拔任命村委干部时,应同时注重候选人的德行和工作能力,要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对村干部的违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障普通村民参与村庄政治的权利,维护村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3.2 积极解决人才外流问题
“农村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中坚核心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既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需大量的人才支撑。因此,解决农村人才外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是要加大“中央一号文件”在村内的宣传力度。通过黑板、墙报、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中央一号文件”,要重点突出与农民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形成深入人心、人人知晓、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只有让农民充分知晓“中央一号文件”能给自己带来的益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大力建设家鄉的积极性,主动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出力[4]。二是乡镇要大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管理人才,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是政府要不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尽快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保障,只有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才能减少农村人才流失。
3.3 组织思想交流会,提高村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
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各人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是落实村民自治的关键。对此,相关村干部可在村内定期组织思想交流会、能人经验分享会等教育会议,村民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为更有效地治理乡村出谋划策,也可以学习其他村民致富的方法,从而使村民自治在基层民主中发挥出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J].求索,2017(10):6-12.
[2]胡洪彬.乡镇社会治理中的混合模式:突破与局限——来自浙江桐乡的“三治合一”案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7(12):64-72.
[3]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3-105.
[4]奚广庆.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