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0-12-23毛晓蕾

乡村科技 2020年30期
关键词:甘南州生态保护

毛晓蕾

[摘 要] 甘肃省甘南州深度聚焦“五大生态”发展思路和“十大环境”奋斗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促进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对策,为建设甘南州特色美丽宜居乡村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生态文明小康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甘南州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0-06-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聚焦“五大生态”发展思路和“十大环境”奋斗目标,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甘南州实施农牧业绿色发展工程,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力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甘南州美丽乡村的载体,实施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甘南州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成为甘南州的靓丽名片。

1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现状

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10月,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接合部,素有“藏汉门户”之称。其因行政区域在甘肃省南部,并且以藏族为主体自治民族而得此名,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南与四川省阿坝州接壤,西南与青海省黄南州、果洛州相连,东与陇南市、定西市毗邻,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4.5万km2,境内海拔1 100~4 900 m,大部分地区在3 000 m以上,平均气温1.7 ℃。甘南州辖7县1市、99个乡镇(街道办)、663个行政村,总人口74.86万,有藏、汉、回、土和蒙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5.92%。甘南州分为3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气候温和,是全国“六大绿色宝库”之一,是畜牧林业生产区,迭部和舟曲两县就在此区域;东部为丘陵山地,农牧林兼营,此区域包括临潭、卓尼两县全境以及碌曲、夏河县部分地区;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草原畜牧业生产区,此区域包括玛曲县全境、碌曲县及夏河县部分地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甘南州藏区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以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坚持“高起点科学谋划、高规格统筹规划、高标准突出特色、高水平打造亮点”的原则,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农牧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为全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甘南州累计建设1 0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涉及农牧户7万多户34万余人,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2018年,生态文明小康村重点安排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或省州列深度贫困村实施,甘南州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批复总投资31.3亿元,共涉及19 741户8.9万人,其中贫困村169个、贫困户6 151户、贫困人口26 533人,分别占全州总数的57.0%、30.7%、29.4%,特别是深度贫困的舟曲县和临潭县贫困村分别达到了80.5%、72.0%。甘南州累计完成投资13.77亿元,工程形象进度44%。

一是环境革命的推进改善了人居条件。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环境革命”的主阵地,全面落实“六化七改三整治两分离”(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和文化,改房、改厨、改炕、改院、改厕、改圈和改人,治乱弃、治乱排、治乱建,人畜分离、柴草分离)要求,甘南州累计完成农牧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52 857户,完成“七改”46 498户,村庄绿化面积达169 hm2,建设生活垃圾简易处理场551个,购置垃圾车、垃圾箱8 129个,完成“三整治”工程600多处,有效整治了村庄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筑牢了农村发展根基。完善村庄交通路网,打通村庄“经脉”,新建通自然村公路151.0 km、硬化率达100%,新建便民桥220座,巷道硬化1 392 km、硬化率达100%;硬化庭院步道10 574.8 km、牧道85.8 km和旅游栈道51.3 km;建设排水及改造工程1 392.0 km,新建防洪设施437.0 km;建设村级消防点651处;安全饮水入户率达100%;安装节能路灯21 010盏;80%的村庄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煤气灶和节能灶。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培植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切实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甘南州支持培育产业项目350个,建设暖棚6 296座,建设农牧村“互联网+”农村光纤到户宽带2 267户、电商平台74个,新建宽带点40个、基站63个,采取就地技能培训、外地观摩培训等方式培训农牧民3.9万人次,甘南州农牧村生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四是精神面貌的改变增强了乡村内生动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和条件改善,更是引导群众破除陋习、转变观念,形成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新模式,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内生动力,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不等不靠,凭借自身努力增加收入,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設存在的问题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抓工作落实方面有所松懈。部分县市或乡镇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充分,压力传导不够到位。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乡镇“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不力,抓工作落实方面有所松懈,“虎头蛇尾”现象逐步显现,信心和决心仍然不足,“重建设、轻前期,重村貌、轻户内”的倾向性问题没有彻底改变。

二是项目建设总体进度滞后。截至目前,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程形象进度仅为44%,甚至个别村未完成招投标等前期工作,进展缓慢,造成项目开工率低,影响了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总体进度。

三是建设管理问题突出。从已建成的部分村庄来看,依然存在“六化七改三治两分离”落实不到位,一些村庄残垣断壁没有全部拆除,污水乱排、垃圾乱弃、柴草乱堆乱放和人畜混居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村庄后续管理没有跟进,导致“脏乱差”有所反弹,甚至存在损坏设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效果。

四是产业培育重视程度不高。部分生态文明小康村产业发展定位不准、思路不明确,粗放的生产方式仍未改变,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上处于空白,致富带头人缺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渠道单一,脱贫致富任务仍然艰巨。

五是2016年和2017年项目不具备州级验收条件。目前还没有一个县市全面完成“竣工决算报告、县级审计报告、县级初验报告”等验收所需资料,部分县虽然完成了县级初验等工作,但是验收程序不规范、相关资料不齐全。

六是2018年前期工作推进缓慢。部分设计单位责任心不强,编制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质量不高,未严格按照“965356”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和方案,对村庄发展定位不准,建设方案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部分项目没有严格执行建筑材料综合指导价,存在超规模超概算现象;对省州专家提出的意见不能及时修改,县级初审把关不严,招投标等环节推进缓慢,影响了整体工作推进。

3 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对策

2018—2020年,甘南州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牧业绿色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农牧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保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扎实推进,综合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甘南州全面建成1 6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2021—2022年,黄河长江上游甘南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果,“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农牧业绿色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农牧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村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16.58%,将全面建成2 2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其中建成高品质生态文明小康村1 000个。

为达到上述目标,甘南州政府部分总结提炼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有效做法,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先进经验,将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建设甘南州特色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以建设全国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为依托,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重点推进农牧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甘南州特色美丽宜居乡村。

3.1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坚持“高起点科学谋划、高规格统筹规划、高标准突出特色、高水平打造亮点”的原则,完善提高“965356”建设标准,借鉴尕秀、安果、扎尕那、庙华山、池沟、香高、博峪和土桥子等州内外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严格程序、严控进度、严把质量,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高品质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包括对原有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村庄功能布局优化,对新建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高起点打造,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高品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范围包括旅游专业村、特色产业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景区以及城郊和公路沿线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高品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要依托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丰富“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内涵,探索建设产业发展型、生态体验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民俗文化型、草原牧场型和休闲旅游型七大发展模式。

3.1.1 四大工程。一是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生态人居。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继续完善“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大力提升农牧村建筑风貌,推进村貌特色化改造,突出自然底色、乡土特色、地域风格、民俗特点和文化特色。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不断完善道路、供水、排水、防洪、供电和消防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实社会保障,打造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用水洁净自来化的生态宜居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高品质的生态文明小康村,产业振兴是关键。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等产业,农区重点发展中藏药、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使农牧村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旅游业态成为藏区新名片。全面推行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通过构建股改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优化配置农牧村土地资源,全面盘活农牧村资金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动农牧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推动农牧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

三是保護优先,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农牧村环境整治是改善农牧村发展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环节。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农牧村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域,有效保护村落饮用水源、河流、草地、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动员群众绿化美化自家庭院、房前屋后、路旁河畔和村庄周边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村庄;推广光伏发电、煤气灶和节能炕等新型能源利用。

四是创新载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以确立生态伦理、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为目标,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精神活动,实现农牧村社会服务便利化、信息网络入户化、村民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新体系。对有条件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传统村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结合起来,实现每个村有文化、有故事、有景观、有历史厚重感,讲好乡愁故事。

3.1.2 七大发展模式。一是產业发展型。具有独特地域资源优势和一定产业基础条件,适宜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特需品加工的村落,依托产业优势,突出建设特色产业村,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发展格局,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好,产业带动效果明显。二是生态体验型。具备草原、森林、河流、田园和自然风光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的村落,依托生态资源,突出建设生态体验村。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三是城郊集约型。适宜采用该模式的是靠近县城和乡镇的村落。其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牧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城镇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和经济带动区。四是社会综治型。适宜采用该模式的是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五是民俗文化型。具有特殊人文景观、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民俗民情传统的村落,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及传统文化村,依托文化资源,突出建设民俗文化村。这些村落的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大。六是草原牧场型。主要在牧区和半牧区依托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文化传承,建设草原牧场型村庄。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草原文化的摇篮,发展生态旅游业前景良好。七是休闲旅游型。具有良好气候条件、优美景观、特色餐饮、洁净住宿、便捷交通、人文环境好以及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依托综合优势,突出建设休闲旅游型村庄。

3.2 扎实开展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牧村人居环境。

3.2.1 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加快推进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引导农牧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配套建设公共厕所。鼓励各县(市)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进农牧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改厕与农牧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到2022年,农牧户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所有乡(镇)街道、建制村、旅游景点、农(牧、林、藏)家乐实现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

3.2.2 全面推进“垃圾革命”。在农牧村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通过建立健全符合农牧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方法等措施,实现乡村全域无垃圾。离县城处理设施较近的乡镇、村庄的垃圾,选择“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离县城处理设施较远的乡镇、村庄的垃圾,选择“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的模式;远离城镇且交通极为不便村庄的垃圾,选择“户分类—村收集—连片村处理”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模式。完善城乡垃圾运输体系,按照距离远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经济条件,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推动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全覆盖。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选择无二次污染的垃圾处理工艺,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对甘南州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使其全部达到规范要求。探索适合在农牧村推广的垃圾分类方法,引导农牧民形成垃圾分类意识、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建立日常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行村庄清扫保洁制度,原则上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200户以上的村庄保洁员不能少于3人。2020年,甘南州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100%全覆盖,90%以上的村庄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3.2.3 推进农牧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污水处理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镇近郊的农牧村延伸,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在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村庄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配备户用污水处理设施,使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得到管控。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3.3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规划和项目支撑,保障和改善民生。

3.3.1 实施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启动实施甘南州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持续推进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以及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甘南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玛曲县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加强中西部草甸生态修复纯牧业区、东南部江河水源涵养林牧业区、东北部水土保持农牧业区“三大生态空间”保护治理,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湿地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着力加大森林、草原、民宅防火力度,真正把甘南州建设为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区。

3.3.2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州级财政统筹能力,稳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覆盖面,探索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建立完善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用水地区和单位征收流域生态补偿费,直接用于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湿地保护管理经费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逐步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农牧村水利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标准。增加生态补偿公益性岗位,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群众逐步转换为草原及林业生态管护员,落实管护经费,使其成为草原、林业生态建设和管护工作的主力军。探索建设以全州森林、草原、湿地等为主体的碳汇产业体系,为增汇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战略支撑,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资金支持。争取对甘南州水电资源进行补偿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生态建设补助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

3.3.3 有效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进一步盘活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落实好生态治理、恢复和整改等措施,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并开展试点。

猜你喜欢

甘南州生态保护
全域旅游视角下甘南州民族旅游开发研究
民族地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探析
基层央行国库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
新“国十条”背景下甘南州保险需求调查研究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