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迷路的白天鹅”找寻回家的路
2020-12-23房静
房静
关键词:学优生;自信;敏感;课堂
孩子的话就如一声惊雷,让我幡然醒悟:我从来没有好好地走进、倾听过这些让人省心的学优生。这时,我不禁自问:学优生真的就那么让我们放心吗?
一、直面現状——初闻童言,雷声震裂美好表象
“不要再逼我去上学了,再逼我我就从五楼跳下去。”
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语,让人听了心惊胆战。它是我校一个学生的真实语言,是一个学优生对父母强烈的、真实的恨意。两个星期后,他拿水果刀深深地插进了他妈妈的身体……
究竟是怎样的恨,让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做出如此让人绝情的事情?更何况这个孩子平时个性开朗,学习、体育、艺术样样都很好,可以说是老师眼中典型的好学生,同学们羡慕的“白天鹅”。
二、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现实原来如此堪忧
通过对班级学优生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些“白天鹅”身上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比一般学生更特殊、更复杂,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和引导。
(一)冷漠自私
【案例】
小松,五年级学生,担任班长三年,学习成绩优异,阅读面广。新学期调换座位,班主任让一位学困生和她坐同桌,形成一帮一小组。当晚班主任便接到其家长电话,说孩子回家就大哭,说帮助学困生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不愿与学困生坐同桌。课间时间,小松不是看课外书就是出去休息,偶有同学问她问题,她也不愿意理睬。学校大合唱,小松虽被选中,也不乐意参加,总是找理由推脱。
以上情形,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学校、家长等方面对他们的期望比较高,加之他们个人也比较要强,所以更多时候,他们只注重自己个人的学习,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学习搞上去,所以就不愿花费时间去帮助其他学习更困难的学生,并忽视他人和集体对自己的帮助,集体荣誉感和班级责任感淡化。
(二)敏感易挫
【案例】
小岳,五年级男生,中队长,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家长和他本人对自己要求都很高,极度自尊,十分重视考试成绩。有一次,他的作业未认真完成,英语老师找来家长谈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号啕大哭,公然顶撞父亲与老师。哭完后,他竟背起书包就去校长室要求退学,家长、老师目瞪口呆。后经过再三劝解,才重新回到教室上课。但那之后的一周,小岳一反常态,不愿讲话。一旦同学们说到作业问题,他就会大发雷霆,认为同学们是在讥笑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优生的自信心很强,自我评价、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往往比较自负。很多优秀的学生对失败异常敏感,不能容忍失败,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的事实。
(三)傲慢自负
【案例】
小丁,五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三年,每次测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歌唱比赛获得市级一等奖,校级大合唱的领唱,老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在期末三好学生的评选中,他的得票数却只有寥寥几票。在评选过后,我从与几个孩子的聊天中得知,小丁平时觉得自己优于别人,对其他同学不屑一顾,认为其他同学智商较低、太笨,完全不能同自己相比,喜欢发号施令,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
小丁的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典型的傲慢心理,如果教师不重视,不加引导教育,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
三、寻根求源——循循善诱,探究儿童心理教育的路径
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学校如何对这些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信,跨过逆境的通行证
学优生进取精神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荣誉感、自尊心。但是由于家长对优生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不允许孩子有所松懈,更不允许孩子失败,这种高期望值使孩子承载着过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学优生产生爱慕虚荣、易怒焦躁等不良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与优点,并用更高品位的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学会调节情绪,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
(二)尺度,学生发展的一杆秤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针对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自负、目中无人的心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表扬的尺度和方法。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活动,使他们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使他们学会从周围环境和其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
(三)“钝感”,心灵坚定的防火墙
人生不可能一路鲜花和掌声,若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承受竞争中的失利和打击,难免被社会淘汰。所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钝感”一些。所谓钝感,是排除周围的一切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对抗外界的能力。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生活态度,就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一位教育家曾说:“成才必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只有让知识与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全的体格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可见,老师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人格健全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秋萍.浅谈“问题”学生的心理转化[J].新课程基础教育,2010.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