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表征与创新驱动路径
2020-12-23胡伏湘
摘要:从职业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归纳了高质量发展的七大要素,总结了高质量发展所呈现的七个表征,提出了创新驱动的五条核心路径,为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表征;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1-0068-0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从注重外延走向注重内涵、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新阶段[1],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由规模扩张成功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作用进一步彰显,职业教育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如何应对新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挑战,摆脱低层次办学的困境,通过一批标杆学校的示范效应,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本土特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当地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带动职业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3],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鼓励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职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九次出现“高质量”一词,实施“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4]。可见,运用技术的创新驱动,通过教师“教好”,使学生“学好”、让学校“管好”,从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赋与职教界的新课题。
(二)已建成的优质资源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
截至2018年,全国有高职高专院校1 418所,在校学生达到1 133万人,年招生360万,平均生师比为18∶1[5],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基本达到了本科教育的规模。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高职发展非常迅速,现代学徒制试点、产教融合型专业和企业申报认定工作进展顺利,在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规划教材建设、信息化竞赛、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等方面搭建了信息化平台。特别是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来,10年间陆续建成了112个国家级资源库,涵盖课程1 810门,注册用户超过300万人,访问量6亿多次,实现了“互联网+教育”的落地[6]。这些平台积攒了大量的优质资源,突破了地区和学校的物理界限,构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为各学校各个专业树立的标杆,是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创新提供的指南,是有效解决师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向往与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的教学管理服务之间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
(三)新型信息技术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快速普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案件侦破、互联网金融、政府治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渗透教育过程,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相互结合,多类型教与学的形式并存,多维度的教育模式共生共长。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方面,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加现实)融入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换成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学生习识的指导者、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更是寻求最佳方案的合作伙伴和评判者[7],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更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培养进程,提高办学质量, 正是教育信息化驱动人才培养的价值逻辑。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参考和借鉴校外优质资源,取长补短,调整办学定位,精准对接本地经济用人需求,依托智慧校园或者信息化系统,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正是解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通常是指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是以产品标准或服务标准作为衡量尺度,高质量自然是高于合格标准的优秀等级,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高级阶段,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它既能代表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趋势,又能汇聚社会资源,利用产业学院和研究院所等技术服务平台,通过高效的服务供给,为行业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彰显“支撑发展”的价值,同时以鲜明的专业及地域特色,诠释类型厚度,以俯瞰全球的建设视野,实现世界水平的高度[8]。高质量发展具有七个核心要素:
(一)构建了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生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学生成才、服务当地经济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及德育工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职业岗位特点,内容和载体丰富,途径和形式多样,有完善的人文艺术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打造符合岗位发展要求和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品牌。人才培养体系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注重学生思想品格和工匠精神培养。
(二)构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路径和评价机制
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为手段,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桥梁。构建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与预警干预改进机制。以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率、薪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表现的人才培养质量居本地区前列。
(三)打造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打造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先进、企业项目经验丰富、实践技艺精湛、课堂组织能力强干的职称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和专兼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专业聘请或引进了一定数量的行业领军人才、企业名师大师、产业导师和较高比例的博士,能够带动中青年教师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通过成立研究院所(中心)和产业学院,组建了方向明确的科研教研和技术攻关团队,推动教师素质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整体提升。
(四)构建了对接产业高端及服务当地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培养定位体系
专业设置能够紧密对接本地区产业发展需要,能围绕相应的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构建了适应社会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拥有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系统,并适时用于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专业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主体专业能够与国际接轨,能够接纳国际生来校交流学习,能够派出骨干教师去海外担任教学培训任务。各专业与产业链上游企业或者产教融合型企业紧密合作,1+X证书制度普遍实施,实现了师资共享、实习实训设备场地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才供需共享,共同促进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构建了适应于信息化要求的课程开发和智慧教育模式
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采用,拥有一批智慧教室、教学资源研发工作室、录直播培训教室、无人值守自修室,既能满足全日制学生教学需要,也可以面向社会提供培训和短期进修服务,建立了智慧校园平台和教育大数据中心,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全记录,能够为教育教学、自主学习、个性辅导、教师学术能力提升、师生考核评测、各级管理提供智慧化服务。
(六)构建了校企合作深度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捐赠或者学校购进了与企业技术同步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和管理系统,有专门技师负责指导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技术技能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冠名订单班、对口就业班、精英培优班均可以在校内进行,建成了若干产业学院,可以承接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标准研制、咨询论证等项目,通过应用技术服务带动师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七)构建了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和治理能力体系
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可量化操作考核,以章程为核心,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系统化制度体系,意识形态规范、激励机制、教学规范、学生守则、处罚条例、能者上不能者下的竞争机制等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健全,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各司其职,全校教职员工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政令畅通,营造了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各类岗位人员均有机会得到激励和出彩的机会。
三、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表征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表征是指通过内涵建设过程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显性化成就,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四方满意的集中反映,更是“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质量标杆的外在特征。
(一)生源质量稳步提高:考生填报志愿的首选学校
生源质量是学校排名的重要依据,更是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标志。调查表明,高考生填报志愿的信息来源中,比重最大的是同学和朋友,学生满意了,一定愿意通过朋友圈或者口碑宣传等形式把自己的学校推荐给学弟学妹们。特别是在明确为一种类型教育后,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家长及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学一门技能、用技术成就自我,成为许多青年学子的理想,百万扩招等系列重大举措,让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再为生源数量发愁。但各省市高职专科批的高考录取最低控制线非常低,有的学校踩线录取,而有的学校却超过本科线,差异非常明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定促进学校品牌的形成,能够吸引更多的高考学子填报志愿,使高考录取线呈上升趋势,随着生源质量的提高,优秀学生更容易聚集,又反过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因此,稳步提高生源质量并达到领跑本地区同类院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高质量就业:用人单位校园招聘的首选品牌
我国正处于劳动力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用工机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岗位逐步被机器人取代,企业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有团队意识、能运用互联网思维、专业技术扎实、善于采用信息化手段寻求最佳方案的创新性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培养的学生思想品德优良、项目经验丰硕、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开拓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能快速吸收企业文化并切入核心崗位,成为技术骨干,这是用人单位校园招聘重点考虑的因素,也是学校高质量就业的典型特征。
(三)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成批涌现的学校
如果说衡量一个学校是否优秀,过去主要看师资和硬件条件的话,那么高质量发展一定会过渡到比拼哪所学校培养了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校友的口碑、校友的馈赠、校友对社会的贡献必定会成为学校提高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国际国内顶尖高校大多如此。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批好的平台、一种好的机制往往会形成聚集效应,能够为更大的学生群体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高职院校培养出少数几个优秀学生,并不能说明学校的办学质量高,因为存在偶然性,但如果优秀学生源源不断涌现,并能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成长为行业精英或者业务骨干,学校的办学质量一定是不容置疑的。
(四)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高等级显性化成果
高层次高等级显性化成果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竞争力排名的重要依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分为综合性荣誉、单项荣誉和专项荣誉。综合性荣誉主要包括:反映学校整体实力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学校、教学资源库牵头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优质院校;反映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所成就的教学成果奖;反映职业教育成就的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等。单项奖励主要有:反映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反映专业(群)建设水平的示范性特色专业(群)、精品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一流专业(群);反映教师团队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反映教师执教水平的教学能力竞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竞赛;反映课程建设与应用水平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微课大赛;反映教材建设水平的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反映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科研成果奖;反映教师科研水平的基金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发明专利;反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反映实习实训水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反映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数字校园实验校;反映教师荣誉的教学名师数、人才(学者)计划入选人数、二级教授数、特殊津贴专家数等。专项荣誉主要指通过专门途径自由申报获得的荣誉,包括育人成效50强、教学资源50强、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服务贡献能力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等。
以上列出的标志性成果,虽然有些项目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再继续申报,但建设过程打造了教师团队,积累了经验,沉淀了文化,搭建了平台,夯实了基础,在形成竞争力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五)在专业领域拥有话语权
话语权既能够反映本领域当前的最高水平,更能够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舆论的控制权和引领作用,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象征,是重大会务承办、重要项目牵头、典型经验推介、权威媒体报导的首选品牌,也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学会(协会)或者联盟等组织举办会议时聘请专家主旨发言首先考虑的单位或者个人。综合实力、排名、特色、职业教育前沿理论研究成就等都是学校拥有话语权的关键要素,课程建设、专业水平、科研实力、某一方向上的领先地位都是团队带头人掌握话语权的核心因子。在本地区拥有话语权的人数量越多、范围越广,越能证明学校的办学质量。
(六)社会服务能力能支持和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专业结构与本地产业布局对接,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体系与培养区域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相统一[9],建立了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状况而动态调整专业办学方向和规模的预警机制,校企合作建成了若干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研究机构,每年都能够通过研发、技术应用、知识产权转换、决策咨询和培训等社会服务形式引进一定数额的校外资金入账。骨干教师经常参与行业研讨,学校柔性引进或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领军人物担任客座教授,并在学校设有研发中心和研究团队,在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項目设计、教学过程和考核方面均有行业专家的指导,专业带头人是企业的技术顾问或者专家,学校成为行业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合作伙伴、技术攻关核心力量、智库中心、职工及客户培训基地,支持和引领当地经济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
(七)开辟国际化办学通道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贸易国和出口国,与世界资本、商品和服务交流频繁[10]。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融入国际化环境,能够接受国际交流生和留学生来华学习培训或学历教育,到境外开办培训班、设立分校,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技术和售后服务,既是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过硬的“双语”师资团队是学校主体专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创新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的关键所在。
(一)完善激励机制
高职教育办学规模、专业布局、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基础性工作趋于稳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创新的难度在加大,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成本,因此,创新驱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学校上下统一认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课程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类创新团队更多的自主权,激活教职员工的创新动力。其次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让创新成果能够在待遇上体现出来,把创新贡献摆在和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纳入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体系,引导大家把技术开发和科研教研工作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崇尚创新奋发向上的氛围。
(二)搭建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比较繁重,创新动力不足,没有平台依托仅靠兴趣爱好建立的创新行为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短暂性,难以对人才培养产生长远效果,创新成果难以持续深入。纵观国内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大多建立有为数不少的创新平台,比如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所、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配备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有专家领衔,承接有高质量课题或者技术研发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循环滚动式发展,带动教师团队的科研教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三)组建研究团队
构建地方特色样本,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输出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需要探索的领域,比如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机制建设、国际标准的本土化、职教集团和校友资源的运用等,都需要集体合作长期潜心研究。高质量成果需要高规格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不同,重点研究领域也会不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力量等实际情况,从组建校级研究团队入手,聚集重点专业群和本地区重点产业,紧紧把握专业建设和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形成火力点,抱团发力,集中攻关,着眼为合作企业排忧解难,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成为行业产业智库中心和解决方案的集散地。
(四)发挥领军人物的牵引作用
研究团队需要带头人,才能持续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团队领军者需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有项目开发能力、有良好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有团队组织能力,行业专家、产业导师、中年博士、高级技术人员都可以作为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主要人选,拥有一批专业或者技术方面的领军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作为团队带头人,让一大批有潜质、有热情、有追求的教师聚集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培育出高质量理论文章、高水平技术攻关难题、高级别科研项目、高层次教育教学成果,让团队成员明确提升的路径和方向,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的首选地和命运共同体。
(五)建设智慧校园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好智慧校园,打通教务、学工、实习实践、顶岗实习、科研、人事、财务等软件系统的数据通道,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搭建未来课堂和个性化成长成才平台,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慕课等优质资源,开发网络培训与考核认证系统,科学客观评价教职员工的业绩和学生职业能力情况,开发自主学习、自我诊断、预测预警和干预提升模块,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水平,养成互联网思维,从容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挑战,实施智慧教育,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建立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推进编程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和机器人教育,提高师生跨专业学习共同体科技创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
通过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提质转型,引领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既是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普遍诉求,更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时代命题。本文立足于此,基于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及现实分析,归纳总结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归纳了其内涵和表征,提出了创新驱动的一些路径。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和广泛理解,才能朝着预设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任占营.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47-52.
[2]谢俐.奋力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25-28.
[3]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4]教育部,財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9(15):6-9.
[5]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2010-01-10].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jyylxsjl/zgjyfzgk/t1759615.htm.
[6]方灿林,郭庆志.专业教学资源库:“互联网+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8-12.
[7]胡伏湘.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职教——内涵、平台设计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91.
[8]王丹中.深刻把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9-09-24(09).
[9]刘克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分析:长度、宽度和深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1):22-27.
[10]李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N].人民政协报,2018-02-07(011).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