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2020-12-23中共齐齐哈尔大学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民生总书记习近平

中共齐齐哈尔大学委员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聚焦“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民生的新论述新观点新战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充分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高度重视、热切关心、精心部署、强力推进,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一是充分彰显大国领袖知之深、爱之切的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躬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厕所革命”,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的民生观重要论述,无不饱含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位置的民本情怀。

二是集中蕴含着人民领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民生连着民心、党心。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坚持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坚持把呵护孩子眼睛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力量,保障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坚持把教育放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来抓,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最大民生来部署推动。坚持把政法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着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奋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基数”。攻克民生难题,努力提升百姓幸福感“指数”。砥砺为民作风,着力提升安全感“系数”,以强烈的责任心,在公共服务、健康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时刻与人民心贴心、心连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加强和改善民生。从建好、管好、护好、运行好“四好农村路”到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的民政工作,从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到棚户区改造,从关怀“快递小哥”劳动者到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从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到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紧紧依靠人民,全心为了人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牵挂、强力推进的“厕所革命”。他强调,厕所革命不是小事情,而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走进农户家里,经常会问起村民使用的是水厕还是旱厕,在视察村容村貌时也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他指示,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可以说,从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的顶层设计到推进“厕所革命”的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惠民行动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问题始终关心、关切和关注,将教育、就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民生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来考量,坚持不懈地把民生实事办实,把民生好事办好,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坚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大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实落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

二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牵着万千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强调要“兜住民生底线”,坚持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任务首位来落实。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筑牢“就业”这个民生之基,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稳住现有就业,提升新就业。要强化政策激励,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持续推动应届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要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努力推进就业见习工作。要有序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更多新就业形态,开辟更多灵活就业空间,着力推动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新转变。

三是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法者,治之端也。”只有拥有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才会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法系统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稳”这个大局,强化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着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法制度体系,研究解决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长治久安。

三、全面加强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把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到實处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加强和改善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抓实落靠,始终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沉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知行合一,笃行实干,努力为服务人民、改善民生作出新贡献。

一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壮大增强民生基本盘。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全面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优先推动就业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扛牢责任,强化就业保障,优化服务手段,以更加有力举措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各项工作,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和持续动力。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超越历史阶段,不调高民生期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党和国家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要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让亿万劳动者都能安其职、乐其业、劳有得。

三要抓基层、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服务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压紧压实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切实做好生活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接续奋斗、持续发力,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出的每件事都一抓到底,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扎扎实实访民情、解民忧、纾民困,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执笔人:张成)

责任编辑/徐朝

猜你喜欢

民生总书记习近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标题党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