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搭建支架,讲好故事,写好作文
2020-12-23王益坚
王益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学习写作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和经验。此外,还要积极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讲好故事,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读写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
1.链接生活,积极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并链接学生生活,积极创设语言表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热情,进而激发其写作兴趣。
例如,学了《小毛虫》一课后,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学校正在挑选故事达人,代表学校参赛,入选同学的作品可以在校广播电台播放,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今天老师以《小毛虫》的故事为例,教大家如何讲好故事,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争取成为故事达人,代表学校参赛。”听我这样说,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2.明确要求,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质量
教师在训练学生讲故事时,要从文体特点和单元语文要素出发,细化讲故事的具体要求,方便学生理解和评价,创设师生积极互动的情境。
比如,教学《小毛虫》时,创设了语言表达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讲好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其一,把小毛虫的变化过程讲清楚;其二,把小毛虫变化之后的所见所闻讲清楚。明确了讲故事的要求,教师还要从讲的声音、表情、动作和是否有创造性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师生口语交流互动中,学生进一步理清了文本的脉络,在讲述故事的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语用能力。
二、提供支架,训练学生讲述能力
在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文体特征出发,搭建讲故事的学习支架,比如不同文本的讲述策略和讲述重点,为学生练习提供指导。
1.给足阅读时间,有的放矢地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读,要给足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
比如,教学《羿射九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大概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再让学生尝试复述故事。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化整为零,引导他们分部分讲述。如果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旧知,采用联系插图、聚焦关键词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从上述教学流程看,教师把讲故事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給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阅读实践,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2.理清故事结构,提供表达支架
教师要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在讲故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结构,提供语言支架,降低表达难度,以便于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蜘蛛开店》时,可以把讲故事和识字教学巧妙结合。首先,带领学生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蜘蛛开店的故事情节,重点理解“口罩”等关键词语,以此为支架梳理故事的脉络;其次,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关键词语,让学生潜心细读文本,和文本深入对话,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串联故事脉络,整合课文大意,为讲述故事提供表达支架。
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聚焦关键词语,为学生顺利讲好故事搭建了思维支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机会,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讲故事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言实践,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训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1.借助课文,图文结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很多故事,其中也隐含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练习复述,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2.链接生活,搭建平台
培养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积极搭建平台,链接生活,把故事讲述练习延伸到课外。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讲故事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同学之间交流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趣的故事。此外,还可以举办班级读书交流会,定期举办故事分享活动,也可以在课上让学生轮流讲小故事。开展这种常态化的讲故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要依托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支架,搭建平台,教授学生写作和阅读的方法,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其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