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教学中利用迁移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020-12-23邢锦竹
邢锦竹
摘 要: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行重组建构、拓展延伸,就可以把整个计算相关的算理、算法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迁移学习;运算能力
一、课前微课学习,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初步迁移
大家都知道,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共同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就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将“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分成前后两个单元,教材这样设计一来可以分解知识难点,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素材的呈现,教材提供了摆一摆、转化成加法、利用数的意义说理、根据以前的乘法口诀进行推算等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从不同角度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算理、算法上完全相通,对于三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在学生拥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自主探索算理形成。教材阶梯上升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教师可以制作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预习微课视频。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联想起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尝试沟通口算的算理和算法,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类似的新问题,促进了运算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交流分享,沟通算理优化算法,实现迁移后的提升
在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课堂进行交流分享。学生探索到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小组内和全班范围的解析、提问、补充,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算理。
例如: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计算400×2时联想起哪些以前学过的知识,用到过的方法,自己又是怎样用这些经验去研究计算400×2的?
生1:以前我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用了摆一摆的方法,我现在也用摆一摆的方法。我在百位上先摆4个珠子,表示400,又摆4个珠子表示400,两个400就是800,所以我认为400×2=800。
生2:我也是用摆一摆的方法,但是我用小方块来摆。一个大方块表示100,我先摆400,再摆400,一共是800,所以400×2=800。
生3:我是把乘法转化成加法400+400=800,所以400×2=800。
生4:我是这样想的:4个百乘2得8个百,就是800,所以400×2=800。
生5:以前我們学过4×2=8,我在做40×2=80,所以400×2=800。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办法,有摆一摆、有转化成加法、有的把400看成4个百,这些方法都可以求出400×2=800。想一想,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啊?
生1:画图和加法有联系。
生2:图和看成几个百有联系。
生3:看成几个百和推算有联系。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虽然每种方法看起来都是不同的,但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
在学生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后,教师引领提升。先和学生一起将多种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到所有的方法在道理上都是相通的,从横向上建立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地明晰口算算理。
在接下来大量的口算练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加简洁的算法,从而实现算法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点拨,理清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一个充分感悟—自然碰撞—理性提升的过程。
三、挖掘练习内涵,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迁移拓展,促进运算能力的发展
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知识的应用,同知识、能力的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练习题的内涵,进一步利用迁移规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为后续学习中的进一步迁移做好准备。
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的练习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学习,并提高运算能力,教师特意做了以下的练习设计,目的是在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继续迁移到四位数乘一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甚至四位数乘两位数中,让学生的学习结构清晰,会运用知识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仔细观察第一栏,你有什么发现?
再看看其他几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生1:每组都是乘的第一个数字。
生2:后面的题比前面的题多1个0。
生3: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结果也扩大了10倍。
师:你们的意思是不是先算2×3,然后呢?
生:因数有几个0,就在后面添几个0。
师:那500×4的结果为什么有3个0?
生:因为本身5×4就有一个0了,然后500后面有2个0,这样就一共三个0。
将口算方法拓展到四位数乘一位数。
师:我想考考大家,出示算式2000×3,你会算吗?追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2000×3=6000,先算2×3=6,然后2000后面有三个0,就在6的后面加三个0。
师:谁能像老师一样出一道题考考大家?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将知识继续迁移。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打通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方法,并尝试将这种方法迁移拓展到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脉络,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计算知识和技能,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类推迁移、自主建构。让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计算学习中应用迁移规律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如何在计算课中培养小学生的迁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5(7):215.
[2]沙丽侠.如何在计算教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J].商,2013(24):377.
[3]李林娟.浅谈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8):11.
[4]唐国富.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知识文库,2016(6):13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