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0-12-23王荣
王荣
摘 要: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所在,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备课通常都是以课本教材为主,甚至是照本宣科,只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点,确保其在考试中可以得高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只会死记硬背语文常识和基础知识,无法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情感互动,最终导致学生自我情感表达能力的欠缺。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期有效提高整体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及水平。
一、立足课本教材,深挖情感因素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优美的文字、质朴的语言,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母子之情以及师生之情等。总之,我们只要翻开语文课本,就会有一股浓郁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课文景物,还是文本人物形象,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追求,更是寄托着作者本人的理想抱负和美好憧憬等情感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课本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因素,再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表达爱国之情的课文有《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情感的有《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表达亲情的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表达思想怀人之情的有《落花生》《桂花雨》等,另外还有表现生活、讲述历史以及描述自我成长等各种情感的课文。由此可见,语文课本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沉淀,通过精心筛选而留下的,每一篇都是内容深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本教材,不断研究和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因素,从而为后续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注重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情感
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朗读,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想象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从而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本字里行间中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认真欣赏和朗读课文,以此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真情实感的感受。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散文也好,诗歌也罢,都需要反复朗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巩固学生对字音、字形以及句子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发现身欣赏美的能力的提高。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文,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真正感受诗词的优美韵律,体会散文的真情切意,从而在语文课堂响起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领悟诗人情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眼前再现出了诗中景物,空山、竹林、明月、清泉、山村姑娘等,仿若活生生展现在眼前。与此同时,读者也好像看到诗人穿越时空来到身边,二人促膝长谈、相互交心。这就是朗读的魅力所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还能让学生获得有滋有味的情感体验。正如朱光潜说的,纸上文字虽无生命,但吟诵却可以赋予其生命。对于作品,要想品其味、观其形、感其情,首先就要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字音、语速、语调等方面,对情感脉搏有更为直接的感受,从而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三、加强师生沟通,构建和谐关系
情感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受身心发育限制,情感方面较为敏感、脆弱,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而教师的评价与态度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应该实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通过及时了解学生情感世界,对进行实时引导;然后,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教师应该多多正面纠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指责,要用情感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自觉改正或提升;最后,教师除了要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之外,还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之,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顺利实施的核心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以心换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关心。
参考文献:
[1]徐世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248.
[2]张丹丹.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汉字文化,2019(3):80-8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