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深度教学
2020-12-23李瑛
李瑛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和思想的启蒙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整体呈现出不重视的现象,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知、活动和简单应用方面,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展开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学习与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深度教学为主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课堂;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实施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以深度教学为主题,具有针对性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自主思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体验,打造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在小学教学课堂上,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专心听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中具体存在的情况,达到深度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在爱护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以猜谜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如“天生大肚能容物,吃饭从来不挑食,脏活累活从不嫌,美化環境都靠它”,打一生活物品,让学生仔细分析谜面的内容,逐步得出“垃圾桶”的谜底。然后,教师从其出发,从道德、法治两个方面向学生提出“你会随手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吗?你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吗?”“我们对待垃圾桶是弃之不理,还是应该维护其使用寿命呢?”等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道德、法治两个理论概念的认知,若学生随意扔垃圾,其不符合道德标准,而肆意破坏垃圾桶等公共设施,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最后,教师以由小及大的观念,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若人人随手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的后果,例如垃圾袋满天飞、河流污浊不堪等,并以统计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国家每年在公共设施方面的费用,推动学生深度体验爱护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发展。
二、优化策略,推动学生深度反思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某一恶性行为能够指出其错误,然而并不能够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只达到了理论知识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舞台,指出学生在生活中错误的行为,引发学生深度反思,提升小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在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个别学生在校园内嬉戏打闹,随意践踏草坪,导致小草死亡,降低校园绿化程度,破坏了自然环境。而其他同学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一次践踏草坪并不会对小草造成死亡的结果。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表明“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涵,自我约束日常行为,不践踏草坪。除此之外,个别学生会形成坚决不做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观念,教师向学生提出“做饭会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若以此观念,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探讨,深度思考和反思自身行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教学的质量。
三、深度对话,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呈现出低水平的认知现状,阻碍课堂教学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引导者,以增添师生之间深度对话的方式,针对某一知识点逐步追问,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做充分的准备,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并预估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能力,设计合理性、层次性的师生对话问题,逐步延伸对话的深度,推动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思想的发展。比如,在尊老爱幼道德观念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出“你会在公交车上向老人、行动不方便的人主动让座吗?”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会给予肯定的回答。然后,教师融入现实问题,“你是否会有等待他人让座的想法?”,与现实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让学生从本质上认知尊老爱幼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最后,教师由其延伸到社会现象,开阔学生的眼界,引领学生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步提升师生对话教学的深度,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看法,一方面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推动学生从探讨中展开深度学习和认知;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针对性地引导,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在课堂、课下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深度追问的方式,推动学生产生新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