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2020-12-23杨汉强
杨汉强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的学习阶段中非常重要,因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大量地运用计算思维,这对初中学段的学生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能够运用到其他的迁移科目上,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初中信息技術课程中的计算思维可谓无处不在,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都是普遍运用其中的。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讲授之后,通常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而在这期间就需要学生的思维高效运转,去思索一个算法之所以会形成的规律和原理,由此看来,计算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敏锐的计算思维
(一)培养计算思维的具体方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课程设置中是必须且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计算思维的方法就需要着重讲解和研究。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方法是假设法、反证法、迁移法。例如,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授课中,常常会运用数学运算,把数学运算中与之相似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述,当学生领会到学习方法之后,继而将这种类似的计算方法嫁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而学生因为有了之前的听讲经验,反而能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便是迁移教学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二)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启发
学生思维的启发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研究和开拓,有时候学生思维的启发仅仅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而有些时候则需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可以带领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和运用,切身实际地感受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机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启迪。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思路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现状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照着书本的图文信息通读,学生机械地将其输入到大脑当中,这种模式较为死板,灵活性较小。实际上,如果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使讲课内容更为生动有趣,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有的老师将计算机比作人的内脏,这些内脏各有各的用处,缺一不可,这不就像是对计算机中的零件和配置的形象比喻吗?无论怎样的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理解能力。
(二)重点内容还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上好信息课的同时,学校的机房要实时更新校园计算机的配置,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一系列环节都统一纳入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中。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总结经验,逐步积累,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教师讲解的时候应该多利用多媒体电子设备,给学生进行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演练,演练中学习。另一方面,针对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还需要进行跟踪训练,进行相应的辅导,同时给布置课后作业,做好一定的温习。
三、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演练
(一)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创新
当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熟悉教材,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精心钻研,使信息技术成为一门更高水准的学科。多钻研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的创新性成果,增强自身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将理论创新与学生的计算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二)在反复的实践演练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学生必须是主角,即一定要让学生多练。为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分配难易程度不一的各项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给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做到真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掌握真本领,与此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便制订更详细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需要多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体而言,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无所不在,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初中生必备的技能要求,这也是给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和步伐,不断地与当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性成果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建平.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J].理论研究,2016(22):107-108.
[2]卢耀运.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理论研究,2016(57):63-64.
[3]冯卫中.计算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理论研究,2016(35):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