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进式教学视域下语文能力培养的探索

2020-12-23张鹏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脉文本课文

张鹏传

层进式教学是将教学任务分成不同的层级进行专题式训练,逐层推进,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语文教学颇具指导意义,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准确把握言说者的心声,说出关键词;能客观捕捉重要的内容信息,有较强的文义概括力;能宏观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主要手法及特色,较清晰地理出文本脉络;能精准提取文章的核心旨趣,领悟其中的文化韵味等。因此,无论作家、语文教师抑或学习者,其语文能力均体现在解读文本、概括文义、梳理文脉和感悟文化诸多方面,它们往往与语法、语感、语境和语言魅力紧密关联。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捕捉语感信息、评判语境逻辑、体悟语言魅力这种逐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文句解读、文义概括、文脉梳理、文化审美等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一、分析语法结构,培养文句解读能力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然而,“建构”的前提是“解构”,要培养文字“建构”素养,定然可以从“解构”品质抓起。因为解读文本,属于语文教学的基础工作和常态工作,最能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文本素材进行训练,引领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从中抓住关键词,捕捉最重要的事项。

比如,《古代发明三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些年来,江苏连云港市出土了一些汉剑,其中海州出土的一柄汉剑,曾经试砍直径3.5厘米粗的鲜树棍,一挥即断,这种铁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搏杀武器,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实在令人惊异。这是使用了铁块表面渗碳工艺,经反复加热和多层打造而成的初级的‘百炼钢。”其中蕴含着三个关键短语:一柄汉剑,如此锋利,铁块表面渗碳工艺,它的思路是由陈述事实到说明原因,这样就把128字的文段缩成了仅18个字。

训练文句解读能力的方法包括由繁到简和由简到繁两类。由繁到简的方法有:让学生讲故事梗概;总结中心;提炼观点或归纳论据;缩写;对文本重点内容设定句式让学生仿写句子,如某名师教《老王》,要求学生概括出“老王是……人”,最后确定为“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勤劳能干、善良纯朴、品格高尚的劳动者”[1];对适合归纳定义的语段要引导抓标签和关键词,明确性质定位,厘清内涵外延,归纳出定义;科技应用文阅读测试也是很好的训练形式,题型多为句子理解、代词指代、概念归类等,能直接锤炼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尽量使用文中的原词原句。由简到繁的方法有:给定必备信息,布置扩写,此法旨在训练要点意识,让学生“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本初的要求。我市一位教育名家曾这样做:他从课文中抽取出几个成语,而且恰好关涉着几处最关键的情节,有“危在旦夕”“素不相识”“不遗余力”“化险为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让学生用上来概括故事,点拨学生把控要点,处理得非常巧妙。

二、捕捉语感信息,培养文义概括能力

语文教学以培养概括能力为要务。不管阅读还是写作,文章可以根据要求而详略不等,但无论多短会有必需的信息,随着概括的升级,这些信息会越来越精,致使文段和句子越来越短,最简洁时甚至可以缩减为一句话甚或一个字,而含义并未减缩,因此提炼概括也是在提升事物的精要,是很能体现语文驾驭能力的环节。解读文本,总该确保学生能掌握文本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以此来概括文义,这需要依据语感、语法和语义,捕捉关键信息组合整理而成。余映潮曾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写赏析课文的短文,甚至要写出提炼课文教学资源的内容,目的是敦促教师全面驾驭文本,整合教学资源”。[2]

笔者教读课文,一般先点拨学生将文中(包括“阅读提示”)的一些基本要件和重要信息筛选圈划出来,甚至隔词、隔句、隔行、隔段地圈划(对例子也可跳跃地提炼),对原文进行最精炼地“浓缩”,尤其教议论文和说明文。比如,《石钟山记》中记叙部分的最重要信息是石钟山如何发出声音,跳跃地提炼后就是“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或者“大石与山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再如《老人与海》,许多老师犯怵于本文“枯燥”的情节,不知从哪里导读,只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笔者引领学生圈划出老人与五拨鲨鱼搏斗时的如下内容:①鲨鱼的品种与数量;②使用的武器;③手受伤的文字;④搏殺时最重要的动作与过程;⑤结果。这些信息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剔出来就理出了故事的基本过程,能显出老人的艰难、勇敢、坚韧、有经验和可敬,尤其是第④点还需要跳跃地甄辨选择,很能训练文本驾驭能力。还有《思考的威力》,将文中的观点、阐释的句子、例子、过渡句等都抽取出来,就成了原汁原味具体而微的原文,其中点题、论证、过渡、结构等环节都堪称典范。这样“字”斟“句”酌、锱铢必较地寻词摘句,同样能将所谓“枯燥”课文抽丝剥茧,鞭辟入里。

这些基本信息,就是文本的中心内容,也就是“学科教学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起支撑作用的句子,明确人物、事件、论点、说明对象等基本要件及其中隐含的逻辑关系、达到的结果、使用的手法等,因为这些是解读文本最需抓住的信息。

三、评判语境逻辑,培养文脉梳理能力

甄选出原文的重要信息,只是文本解读的低级过程,而要宏观驾驭文本,还常常需要评判语境的内隐逻辑,清晰地梳理全文脉络。这些内隐的逻辑规律,一般表现为前后、内外、浅深、显隐、主次、因果、总分关系,或者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行为与结果、观点与论据等实质性关联。

梳理文脉,要从切分层次归纳段意开始。现在大家都在回避这一点,但实际上归纳段意是很理性且有效的教学活动,爱思索的学生很有兴趣参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也都很注重这一环节。黄厚江认为:“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不仅是考试阅读的有效方法,从长远角度和终身发展的角度看,也是有用的阅读方法。”[3]这既是理论家的真知灼见,更是实践家的经验习得。切分层次需要剪除枝蔓,剔出深层骨架,然后归纳段(层)意,如此便能理出基本文脉。譬如,《十首足矣》,这是篇借唐诗抨击当今社会一些泯灭人性现象的杂文,作者对每首(或几首)诗先引述,再点拨内涵,然后抨击无道人事,基本思路是:列原诗→悟内涵→抨现实,教师只需引领梳理对前一两首诗的分析文字,学生圈划出要点写上旁注,便能析出这条文脉。笔者每教本文都常这样处理,学生总能恍然顿悟。再如,《我一生中八个重要抉择》的思路也很有规律: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其中“为什么”又扣住两点:①前边抉择对本次抉择的影响,②引用名言。再比如,《拿来主义》的枝蔓较多,但全文核心其实只有三段:③段、⑨段和⑩段,这三段从“送去”的危害,到该如何“拿来”,再到“拿来”后的意义,构成全文脉络,再升级概括就是:只有奉行“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我们才能变成新人,建成新文艺。

驾驭文本的最高层级是对整篇(部)作品钩玄提要,提纲挈领,以最精炼的词句归纳核心旨趣。在这方面魏书生做得很好,他授课都是先挤干文本水分,只留“干货”,每篇课文大都只教一节课,这是对课文研精覃思后更高更深的驾驭。对文本我们要逐层梳理,逐级归纳,直至推出核心。例如,黄厚江执教《阿房宫赋》,他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词句,然后展示一段自己编的文字,要求学生填空,这段文字高度归纳了文赋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确立了一个支点。最后,黄老师公布这段文字的答案,并要求再用三个字来概括全文,学生自然答出:奢、亡、鉴。“奢”是全文描绘最多的内容,“亡”是结局,“鉴”是写作目的,教师再推出本文主题,即“奢必亡”。[4]把洋洋千言仅读成了三个字,字字是核心,前后成因果,其把握作品之精概括之高导读之巧令人惊叹!再如,曾获华东优质课比赛第一名的青岛的魏延春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依照全文段落衔接严密、逐层深入的特点,边梳理边板书(如图),将全文“凝结”成紧固的整体,大大提升了授课高度和深度。

张志公指出,“要文章的结构好,必须求之于思路”。[5]思路是作者构思文章的内在机理,也是读者阅读文章需要掌握的文脉和结构。文脉如同全文的骨架,它不一定自始至终连绵不断,但一定有几处最重要的关节凸显出来,并能前后勾连,将整条脉络延伸完整。议论文的文脉,一般应包含观点、现象、原因和实质、作用或意义(危害或措施)等几步,记叙文的文脉一般应包含起因、过程及结果等主要节点,诗歌的文脉往往就是情感的流动轨迹,说明文的文脉则往往随说明顺序厘定。

四、体悟语言魅力,培养文化审美能力

上述三个环节,还仅停留在解读文本这个层次上,更多是围绕着“语言”和“思维”两项素养进行,显出语文的工具性,核心素养还有“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项则能更多地凸显人文性。因此感悟语言魅力,培养文化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目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任何民族都会赞美自己的语言,从世界史来看,坚守母语的民族都诞生了大批文化名家,而没有母语的国家则难出巨匠,更难产生文化繁荣,这就说明了语言的伟大;反过来说,语言有表现力,也正是因为文化源远根深。正如于漪所言:“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6]道出了语言与文化紧密相依的关系。汉语汉字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腔调圆润有韵律美,二是历史悠久有文化美,三是汉字表意有智慧美,四是方块结构有形态美等等。要引领学生感悟汉语汉字的魅力,并内化为深层的文化自信,外化为审美创造的行为自觉。

审美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阐发篇目蕴含的审美元素来实施。要理解文本内涵,赋予人文关怀,发掘审美认知元素;要加强情感熏陶,激发联想想象,深化审美体验程度;要探寻艺术規律,渗透哲学思想,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要结合语言训练,促动美说美写,助推审美创造行为:如此,才能在审美能力培养中同时强化语言、思维和文化三项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文句解读、文义概括、文脉梳理和文化审美四个方面的语文能力之间既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递次发展。按照层进式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依照这一顺序,实现完整的能力训练过程,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在具体的能力培养实践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便于在短时间内同时进行多方面能力训练,即使进行了往往也难以达成预定目标。因此,我们可结合不同的篇目或单元围绕单方面能力有针对性地训练,也可以遵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或个体予以有侧重地培养。总体来看,我们倡导在过程上依照由前到后的顺序逐渐推进,在对象上依照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顺次培养。

参考文献:

[1]尹好,董旭午.于学生自主学练中立人[J].语文建设,2019(12):70-73.

[2]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我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Z].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50.

[3]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上)[J].中学语文教学,2014,(1):23-26.

[4]孔凡成.中国教育名家与语境教学发展·黄厚江:本色语文需要语境教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54.

[5]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Z].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82.

[6]李镇西.我的教育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4.

猜你喜欢

文脉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端午节的来历
文脉
背课文
曹文轩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