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研究
2020-12-23沈桂宏
沈桂宏
摘 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以华国栋教授提出的“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策略”为切入点,从“教师隐形划分学生群体”“学生小组间的互补合作”这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差异化教学
我国早就有“因材施教”的理论,强调教师要面向学生的不同实施有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华国栋教授所著《差异教学策略》更是对“差异教学”这一概念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还特意用十五章的篇幅对十五个差异化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认真阅读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教学策略》,我感受颇为深刻,以下仅结合华国栋教师所提出的“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策略”,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与开展差异化教学,以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进步。
一、教师隐形划分学生群体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首要前提
要想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划分,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划分是隐形的,是不为学生所知的,这样一来可以保护较低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也不至于让较高层次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另外,隐形的划分还便于后期的动态调整,以让划分的層次更符合学生的进步、落后等不同的实际情况。
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便将学生大致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为语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在理解语文知识点时较为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对其实现理解与掌握,这部分学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侧重于对其进行语文基础的培养与巩固;B层次学生为语文学习基础中等的学生,其能跟得上语文教师的正常教学节奏,对于语文教师所传递的语文知识也能及时进行理解,但是面对难度稍大的内容时,他们很难快速吸收与掌握,我在教学中会在帮助这部分学生稳固基础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语文学习的难度,以让他们的语文思维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进步与发展;C层次学生是语文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对于课堂上讲到的语文知识点他们能快速理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有着进一步的语文发展需求,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我会侧重对他们进行语文视野范围的开阔,语文学识与见识的丰富,以让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得到尊重与满足,促进其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样一来,整个班级的学生就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面向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我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在满足其所存在语文客观差异的基础上,能让他们的语文实际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这为他们实现个性化的进步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小组间的互补合作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学生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正视学生语文学习上的客观差异,同时要积极利用这一差异化资源,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这样能很好地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讨的方式获得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内的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学生小组间的互补合作作为落实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取得了极为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文时,我便按照原有的隐形划分层次,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照比例划分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文。在这一过程中,A层次的学生负责整理这一课文中遇到的新字词,这一任务难度较小,即使A层次的学生也能轻松完成,而成功完成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感;而B层次的学生则负责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中华不振”的句子,并尝试着解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后的原因,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这部分学生认真阅读与梳理课文内容,并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探索;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他们需要带动其他A、B两个层次的学生一起共同思考“现如今我们需要为了什么而读书”,这一问题有了极深的外延,能带动学生的思维朝着富有深度的方向发展。在自主预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文的过程中,A、B、C三个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助,形成了密切合作的统一学习体,而这显然有助于推动他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更好地朝着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迈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意识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客观差异,并立足这些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此,才能让小学语文教育符合所教小学生的实际基础与情况,也才能让他们获得语文核心素养及其综合能力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26).
[2]李韩利.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差异化教学[J].新课程(上),2018(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