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2020-12-23张兆峰
张兆峰
摘 要:新课标改革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一堂课程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否达到要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知识,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课程学习小组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能动性以及协作性。将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在多方面的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外语课程,小组模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共同的小组,小组之间进行相关的互动行为,小组内成员也有许多互动,通过共同的学习、合作,完成相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组合作的模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组教学所带来的乐趣以及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小组学习模式的探讨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一、明确合理分组,实现学习的互帮互助
在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小组学习形式已经被一些教师应用到教学中,如何明确小组的具体成员是一件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事情。首先根据班内情况,一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根据人数平均分组数量,但是小组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且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也会受到影响,小组内成员个数宜控制在二到五人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每个小组中人数为三或四人时学习的效率和小组成员的能动性最高。
在确立小组人数后,选择何种搭配进行分组也需要思考,每一小组学习水平应该保持统一,小组内选择学习较好、一般、较差的学生进行组合式分组,结合每位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进行分组,确定小组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每一位组员的责任心与学习兴趣,并且在组内成员有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进而小组每位成员的能力可以得到共同提高。
有一个合理的分组对之后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方便,学生参与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其学习效率的关键,在同一个小组之中的成员间也会有评比,在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确立小组分工,提升学习的交流效率
每一个小组内成员应有不同的分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参与进课堂学习中来,这其中组长的责任要更加重大,组长应选择较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学习合作。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词汇的积累,每个小组不仅在课堂中要进行一些合作,在课下同样要有合作。
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读不同的段落,然后随机选择小组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与互帮互助意识。
课下布置的作业中应注重小组间的共同协作,比如在听写词汇中,由学习较好的一人读,其他人写,然后再反过来进行读写,每个人将所写的内容交换,互相对照,判定分数,这样学生可以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互相监督,提高课下作业的效率,并且在成员之间互相判别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加强学习的深度。
三、加強教师监督,实现学习的有效推进
小组学习要加强教师对小组成员的监督,初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阶段,还不能有较强的自控力,并且对教师教学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在确立了小组之后,应该给小组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但也要对小组加强监督管理,以免小组整体偏向于其中一个人的情况出现,这样就造成一人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他人水平毫无变化,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当前在课堂中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些学生则利用这些时间聊天,白白浪费了这些时间,所以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对小组讨论内容加以研究,在讨论期间不断在教室中走动,或者随时加入小组间进行聆听,并提出一些建议,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后随机选择小组对所讨论问题提出本小组所讨论出来的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纠正。
评价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可将评价融入小组合作中,利用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评价时教师和学生会以两种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一个更加完善的评价,要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能对学生的提高有参考价值,对教师的进一步教学同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秦治欣.基于三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85.
[2]黄丽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