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下的女性角色转变
2020-12-23岑怡杨洋
岑怡 杨洋
美丽乡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最好依托点之一,贵州省作为全国的少数民族大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以乡村旅游为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早在2017年,贵州省出台的《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把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把解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方向,使旅游在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旅游扶贫与女性角色转变的内在联系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同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的产物,运用和依托农村可用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综合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旅游产生大量就业岗位,提供给农村需要国家扶贫帮助的贫困人群,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产业扶贫的效果。乡村旅游往往是由政府带头引导和政策扶持,吸引民间企业进行资金投资和旅游开发,然后依靠当地贫困人群和资源打造主题和发展景区。贵州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集中地,目的地村民在感受旅游带来经济增收的同时,其传统的家庭结构也不断受到影响,发展旅游为更多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对于乡村留守妇女而言,旅游业是一种带有高度开放元素和有别于妇女传统生活模式的新兴产业。在贵州大部分乡村,村民为改变家庭状况,增加家庭收入,大多数家庭的男性会舍弃原有务农种地、养殖牲畜的经济增收方式,投入到外出打工或者自主经营的行列当中,由此,留守妇女成为村落社会的主要守护者,履行传统社会妇女在家承担赡养父母、教育孩子的责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对留守妇女进行相应服务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女性逐渐改变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家庭增收。
在乡村社会,留守妇女是当地的重要生产力,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服务人员的重要来源,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接触乡村旅游、从事乡村旅游,维系二者关系良性发展对于旅游扶贫工作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留守妇女通过餐饮、住宿、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及销售等方面的参与和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家庭地位、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更好地实现了家庭的脱贫致富。
二、个案分析
(一)报京乡屯上村发展概况
报京乡位于贵州省镇远县最南端,距县城39千米,是北侗地区最具侗族特点的村寨。东邻三穗县,南接剑河县,镇剑公路从寨边横过。寨子中心称大寨,分上、中、下和后屯4个部分。本文的调查对象屯上村位于报京乡的北部,为深度贫困村,全村有5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以侗族人口为主,地貌以山区为主。村内便道纵横,连接家家户户,寨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村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建筑、语言、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等。屯上村因地处偏远,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年人均粮食430千克,年人均纯收入为4650余元。该村农户1318户,乡村人口共5248人,其中男性2665人,女性25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8户1135人。随着报京乡村旅游的逐步推广和发展,周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庭院及产业路的新建、饮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农村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完善,都取得较好发展。脱贫工作通过屯上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帮扶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2018年以前脱贫248户109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64%;2019年脱贫20户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
(二)旅游扶贫对女性角色的影响
1.改变传统社会生产的家庭分工
在报京屯上村,传统家庭结构要求女性在家进行农业生产获得家庭的生活资料,还要进行家务劳作,同外出务工的丈夫的经济收入相比,妇女相对薄弱的收入水平远远不能在家庭事务决策权中享有主事权,这导致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随着报京乡开展旅游扶贫项目以来,通过“三月三”、吃新节、吃公酒、牯藏节、十月婚庆月等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妇女成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她们在参与多项旅游服务工作之后,生产力取得较明显的优势,同时逐渐拥有了家庭自主的经济分配权,家庭地位也随之提高,这是旅游扶贫项目中留守妇女角色扮演的一大改变和全新定位。
2.提升传统社区女性的参与能力
贵州的许多民族村落在旅游未全面开发前,传统的居家观念在妇女脑中根深蒂固,妇女对自身社会地位没有明确的认识。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让当地妇女在从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更多家庭以外的知识和技能,从事旅游接待使她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个人能力提升,自信程度增强。调研组发现,未发展旅游前的报京乡,当地妇女较少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相关政府部门的旅游扶贫工作使村寨的社区活动增多,居民参与表决和商议的事务也随之频繁,留守妇女从被迫参与其中,到自然走出家门进行旅游经营,这对于报京乡屯上村的留守妇女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丈夫外出务工,转而由她们出面决策村中大小事务,村寨事务表决便成为一个时代契机,相关旅游事宜的参与和表决,使得妇女们进一步增加自身社会参与,提高人格地位,在历届村委会干部选举中渐渐出现了一些报京女干部,这为更好地保护当地妇女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提供了平台。社区参与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体现当地妇女地位提高、权利变大的重要标准。
3.增强传统女性的自我认同度
传统的报京妇女在思想上较为保守,相对现代知识女性,她们缺少自我意识,对家庭和丈夫的依赖性较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弱。随着报京旅游的逐步开发,附近村落与外界交往日益频繁,游客带来的外来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她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使得报京妇女的角色认知不断发生改变。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報京侗族妇女身着美丽盛装,传唱侗族大歌,展示侗乡文化,她们成为传统村落捍卫民俗文化的中坚力量,成为侗族文化最忠诚的守护者。在现实生活中,身着传统服饰的侗族男性已经为数不多,多数是由老人和妇女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服饰文化。同时报京妇女在饮食、民俗、服饰、生产技术与工艺等方面继承着侗族的传统文化,并以女性独特的形式向游客展示着这些文化。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可以通过相关旅行活动,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增加对侗族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妇女也会在与游客的交流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旅游服务质量可以从游客对自身的满意度和接待户的农家乐生意情况中反映出来,这使从事旅游接待的妇女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她们也对自己拥有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及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也不断增加,她们开始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并逐渐认识到角色转变的快乐。
4.培养传统女性的职业构建
在传统村落社会,女性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女子无才便是德”。乡村旅游扶贫致力于將贫困地的资源、环境、劳动力整合起来,以当地扶当地,靠当地建当地,让村寨重新活起来、发展起来。所以,屯上村的留守妇女从事旅游工作是有政府支持和企业优待的,但是旅游业能够提供的工作职位是相当宽泛的,主要分为经营(如农家乐)、服务(如民俗表演)、管理(如景区运行管理)三大类。而当地妇女受其能力素质、从业动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对以上三类职位无具体感知,多依据自身偏好和能力偏向于经营和服务类职业岗位。
调研组结合村民自身情况,就其女性职业感知度进行研究,选取屯上村30户留守妇女之家作为访谈对象,从访谈中得知,三大职业类型之中,留守妇女偏向于选择经营类和服务类旅游工作,其中经营类共有18人、服务类有10人,对于能力要求过高的管理类,选择人数寥寥无几。妇女们的选择有来自外部拉力的影响,即政府的政策引导,报京村随着各类民俗文化节日的开展,围绕侗乡侗寨周边兴起了农家乐、小吃街、烧烤摊,针对以上旅游项目,当地妇女能很快上岗上手,从而成为大部分妇女的优先选择的职业。
另外,学历程度的构成极大影响着各类职业的人数多少,大多数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较低,处在文盲或小学阶段,这便决定了她们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达不到管理类层面的职业要求。政府未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之前,她们只是普通农家主妇,掌握的是手工技艺、农作经验及其他生活知识,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经营类和服务类容易成为她们上手的职业岗位,而学历要求较高的管理类工作,对于留守妇女而言跨度过大、要求过高。就旅游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而言,从传统农业转到农业观光与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式智慧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当中需要分阶段地对妇女进行教育普及、技能培训和职业引导,当地妇女从事旅游工作除去外力的指导,她们本身也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转型。
三、总结与思考
旅游扶贫对传统村落社会女性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二者的联系在未来会越发得紧密,妇女对旅游扶贫的反馈也会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农村留守妇女渐渐接受和参与到旅游工作中,进而慢慢引发留守妇女的角色转变。其转变过程大致为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自落地后,广大农村中的留守妇女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力,伴随着旅游扎根农村,出于生存需要和外部刺激,留守妇女从事旅游业后,传统的角色渐渐发生了转变,旅游为她们赋予了新的角色内涵。针对旅游扶贫的长远性出发,旅游扶贫虽然在短期内会取得相应经济成果,但塑造一个充满文化内核、健康活力的富足村落才是共同的目标。村落的建设离不了世世代代在那扎根生活的世居村民,而女性作为村落文化最不可缺的特殊群体,以其与生俱来和后天社会化的特殊个人魅力和品质,在旅游业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一方面为旅游目的地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了经济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旅游扶贫对当地女性的影响是复杂、多样而又深刻的。与此同时,作为民族村落中的特殊群体,当地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传统文化在社会进程中不断传播与发展。针对以上诸多考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应充分注意以下方面。
(一)加强对当地女性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
在旅游业中,人才是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够从事乡村旅游扶贫的中高端人才多了,乡村旅游才会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对于报京乡屯上村的留守妇女来说,管理能力、文化素质正是她们所欠缺的,当下报京乡旅游发展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当景区发展成熟时,市场将势必淘汰服务技能较为低下的旅游从业者。如此一来,旅游扶贫所起到的作用将付诸东流,同时旅游也会因为人才匮乏而疲软,发展迟滞。所以,提升从业妇女整体素质,推进旅游升级发展是乡村旅游扶贫不可缺少的步骤。一方面,留守妇女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旅游知识,增加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可错开农季,定期组织相应技术指导、管理方法培训等活动,鼓励留守妇女们积极参加,持之以恒,只有整体服务队伍素质增强,旅游扶贫才会取得成效,她们也真正能脱贫致富。
(二)合理统筹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利益
在乡村旅游发展场域内,旅游公司、民间企业是政府、景区、留守妇女之间的一道桥梁,企业在其中的联系和纽带作用不能忽视,旅游企业是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旅游企业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景区的发展和走向,景区的前景好不好,开发是否合乎生态发展的原则,都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企业只有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才能取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从政府层面出发,旅游扶贫绝不是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旅游规划是否具有前瞻性,开发过程是否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民族人文传承,取决于政府部门是否结合村落文化做好实地调研,依据实际,科学分析开发的可行性,从宏观层面做好景区发展中的维护工作。除此之外,旅游扶贫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村民是文化资本的持有者,是文化自信的传播者,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一定是靠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内核的,从而带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要联系群众,依托群众。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构建旅游与扶贫的智慧生态圈
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是贵州的三块“长板”,要三方联动,充分利用大数据、现代化“互联网+”等手段,为扶贫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要通过利用大生态与大旅游相结合,依托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发展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让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各得其所。与此同时,要借助数据网络力量,科学有效地规划旅游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稳定的发展方针,做到攻坚扶贫与旅游相结合,将贵州省特色旅游产业做成全国行业特色,力争旅游服务于农业,真真正正地做到旅游精准扶贫,使乡村旅游扶贫在黔东大地上切实有效地走下去,让贵州传统村落社会的绿色产业与智慧旅游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