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0-12-23曹兹可
曹兹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为了摆脱重工业的发展弊端,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徐州市开始由后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打造徐州市特色文化品牌。本文主要选取徐州市8个县区共23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为分类标准,将其文化核心领域分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娱乐休闲服务业,将文化相关领域主要概括为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文化相关产品批发零售业等共六大类别进行分析探究。
一、总体发展情况
(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据徐州统计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徐州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达3.57%,比“十一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进入“十三五”以后,徐州市政府通过《徐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徐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而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丰县集中于内容创作生产领域,有18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品制造及销售;沛县着重发展文化相關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从事文具用品和家用视听设备的零售;鼓楼区文化传播渠道较为突出,主要经营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零售行业;泉山和睢宁在地理区位和人才资源方面略占优势,其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侧重于文化内涵的生产经营;铜山区属于高校集聚地带,娱乐休闲服务业最为发达,也推动了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的长效发展;云龙由于位于市中心区域,文化及文化相关产品的批发零售业、创意设计业较为发达;贾汪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娱乐休闲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较为发达(见表1)。
(二)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情况
2019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81 138元,同比增长5.6%。全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行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刺激了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转型,为文化消费市场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徐州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从事内容创作生产的企业占18.64%,年营业收入占35.60%,文化产业行业从业人数最多,占总量的35.52%;从事创意设计服务的企业占15.25%,而年营业收入仅占3.29%;从事文化传播的企业占20.76%,年营业收入占7.22%,但从业人数偏少,仅占9.10%;规模以上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仅占8.90%,年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均为最低,分别占1.16%、6.90%;文化相关产品制造业占13.99%,年营业收入占32.11%,带动了26.62%的从业人员;文化相关产品批发零售业最为发达,占22.46%,年营业收入占20.62%,从业人数较少仅占10.73%(见表2)。
二、徐州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区位、文化资源、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各县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侧重点有明显不同,丰县、沛县和睢宁致力于工艺美术品的制造生产,其批发零售业相对发达;鼓楼、云龙主要从事文化相关产品批发零售业,文化零售产品类型丰富;泉山主攻文化核心领域的创意设计服务,以知识产权竞争为主要优势;铜山区文化休闲娱乐业繁荣。
(二)文化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居主体地位
文化相关领域是指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虽然文化核心领域产业和文化相关领域产业年营业收入趋近持平,但文化相关领域的产业规模仅占文化核心领域的约1/2,相较之下,相关产品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具有更强的经济拉动效应(见表3)。
(三)内容产业市场经济活力蓬勃,商业盈利价值高
“内容产业”是从产品自身的内容出发考虑的理念,是知识经济浪潮中以信息高新技术、互联网与数字化为基础产生的概念。徐州市内容产业主要包括多媒体软件开发、数字动漫设计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数字创意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高等突出优势,年营业收入超过总营业收入的1/3。
(四)文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徐州市文化产业依托传统重工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巧妙结合其历史人文资源实现产业模式的创新,以汉文化为中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区域差异为参考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类型,同时利用“五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文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徐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特色文化品牌塑造意识
从企业规模来看,2018年徐州市8县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共236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仅有48家,占总数的20%,其中从事内容创作生产的有23家,从事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有14家,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5.75亿元、68.72亿元,没有一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由此可见,虽然徐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实际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见表4)。
文化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在追求生存发展的同时,更要追求品牌价值的永续增长。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徐州市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和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正在逐渐壮大,但由于缺少具体的科学理论的实践指导,以及文化产业初步探索的不可预见性,其文化品牌塑造意识薄弱。
(二)文化产业层次水平偏低,“窄众化”趋势凸显
从产业结构来看,超亿元企业中文化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大,且主要集中于文化用品制造与零售、包装印刷服务、家用视听设备零售等传统领域,基本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低端环节,2018年8县区中超亿元的文化相关产品制造和批发零售业共有22家,占46%,实现年营业收入105亿元,占57%(见表4)。
徐州市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与高新技术结合仍然存在现实障碍的阻隔,传统的文化行业由于技术更新慢,创新能力弱,文化含量低,无法适应以科技为主的文化市场发展需求,日益被“边缘化”“窄众化”。
(三)文化资源创造性积累和转化能力薄弱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产品是一切文化产品的核心,而徐州市的文化产业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低成本复制,创新意识不足,同质化现象泛滥,文化资源保护措施不健全。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历史底蕴,其彭祖文化、东坡文化、民俗文化更是具有特异性和垄断性的文化资源。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所构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把双刃剑,文化底蕴越深,可能带来的文化惰性越强,由此文化创新性越难,越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勇,2019),徐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陷入了这样的发展僵局。
四、徐州市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品的价值转换
文化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能推动文化产品从单一的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的复合形态转换,实现文化三大价值的互融共存,以创新驱动文化内容产业的持续增强,赋予传统文化产业灵活的精神内涵阐释技巧。因此,徐州市应致力于探求文化与科技的巧妙融合,推动文化产品的价值转换。2019年,徐州市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738家,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54个,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技术保障。技术不仅能改变地域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催生新业态,还能重塑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徐州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发展文化旅游、文博展销、演艺娱乐、数字文化、出版印刷、文艺服务等6类重点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首先重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不断增强对消费者文化认同感的牵引,扩大文化感染力的辐射范围。
(二)探索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模式,打造徐州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开发,以内容型文化产业和生态型文化产业为主要发展模式。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逐渐成熟,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开始向互动参与式旅游转变。徐州市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实现专业化分工,依靠汉文化资源的膜拜价值及其辐射效应,发展在地型文化旅游产业。要以汉文化为品牌核心定位带动多元文化发展,从多角度开发徐州本土文化资源,打造集知识性、高科技性、娱乐性、互动体验性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带,塑造汉文化城市旅游形象。同时,徐州市也应当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顺应市场潮流,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如更新和生产《汉乐华章》《大风歌(汉风华韵)》等旅游演出剧目;开展柳琴戏、梆子戏、徐州琴书等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交流活動;推动重大书画主题创作等以此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三)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文化产业是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其价值链环节包括创意研发、生产制作和交易体验三个环节。徐州市的文化产业应该突破传统产业的疆界,实现从依靠单一的低利润生产制作环节向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交易体验等环节延伸,开拓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路径,统合区域资源,构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