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阈下苏州园林园名文化赏析
2020-12-23许凌王璇璇孙转荣郭剑衡
许凌 王璇璇 孙转荣 郭剑衡
引言
截止到2018年8月,苏州市政府已经正式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全市累计有108座园林被纳入依法保护的体系当中,苏州完成了从“园林之城”向“百园之城”的转身。保护园林资源,弘扬园林文化,传播园林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的苏州百园之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有着各种各样的私家园林,其中便包括整个江南最早的一座私人园林——东晋苏州顾辟疆园。苏州园林的园名十分有文化色彩,每个园林的名字不仅是园林文化的有机构成,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载体。园林的名字不仅与景物相关,也起到画龙点睛和深化文化意蕴的作用,更传递出文人士大夫们的情操和精神,使园林增添了许多情趣,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力,使人在吟赏玩味之余,启迪智慧,增添游兴,不仅让人在视觉方面得到充分的震撼和享受,更让人体会到园林的文化底蕴。
一、苏州园林园名的撷取方式
(一)以园名表达园主的处事态度
苏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集聚之地,他们或大展宏图后定居苏州,或怀才不遇潜居苏州,他们对自己的私人园林有着自己的命名方式。用园名表达自己的处世态度,这种方式是苏州园林命名方式中最普遍的。大多数文人们为国为民的志向无法实现,所以便转而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拙政园地处于苏州市的东北街。拙政园开始建造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明朝的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辞官回老家,在元代大宏寺的旧址开始兴建园林,园名“拙政园”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园这一园名便表现出主人罢官在野,趣在种菜浇花之间的处事态度。
留园位于留园路。兴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园子最早的主人是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这座园子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还叫“东园”,后来被苏州东山人刘恕(号蓉峰)购买。因园中多植白皮松,刘恕将东园改名为“寒碧山庄”,又因园址居华步里而又称“华步小筑”,时人还将此园称为“刘园”。同治十二年(公元l873年),盛康(号旭人)从刘恕手中购得此园,并于光绪二年(公元l876年)修葺落成。因为早先的园子主人是刘姓,所以当时的百姓都称“刘园”,因为“刘”与“留”谐音,园子的现任主人就直接将园子改称“留园”,并且有着“长留天地间”的美好祝愿。“留园”一名表现出园主反对恪守教条、“人生快意赖有此”的生活信念。
怡园地处于苏州人民路,最开始是吴宽旧宅,在经过画家任阜长等人的设计后进行了重新修缮,前后共花费7年才扩建成此园。怡园的园名来源于《论语》中的“兄弟怡怡”,园主之所以将自己的园子称之为“怡园”,其中包含了园主人家庭和睦、兄弟友好的愿望,也是和善处世的交友方式表现。
网师园最早是扬州人史正志的居所“万卷堂”,其花圃名为“渔隐”。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乾隆年间购买此园后将园子改名为“网师园”,网师是渔夫、渔翁的意思,与“渔隐”同意,其背后蕴藏着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主宋宗元修筑网师园作为奉养自己母亲的居所。网师园一名便体现出园主告别官场、清淡一生的处事态度。
(二)以园名凸显园林景物特色
除了用园子的名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为人处事之道外,苏州还有一部分园林是以园中主要的景致来命名的,园主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凸显自己园中景物特色。以这种方式命名的有桃园、五峰园、梅园等。
桃园因为在园内遍植桃树而得名,园内的桃花几乎充满了整个园子,桃园便是苏州园林中因园内景致而命名的典型例子。
五峰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园中主景是耸立的五座太湖石峰,皱瘦玲珑,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这个名字不但展现了园子中的主要景色,更是让人十分容易就记住了。
(三)撷取诗词名篇取名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都是当时较为有名的文人墨客,这些园主人有的是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或者是已经做官十余载,所以对于文人雅士的诗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喜爱,苏州的一部分园子因此而命名也就不足为奇。
沧浪亭地处于苏州三元坊,沧浪亭最开始是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居所。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落到了苏州之后购买了孙氏旧园,之后命名其为“沧浪”,取自《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苏舜钦还为园景题写了《沧浪亭记》,后来苏舜钦还给自己取号“沧浪翁”。
残粒园位于姑苏城中装架桥巷,是扬州某盐商在清末光绪间修建的,原称“东园”。残粒园面积仅14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小的苏州园林。1931年,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吴待秋在离开上海来到苏州后购买了这个园子,在进行修缮后取杜甫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命名其为“残粒园”。
(四)彰显宗族姓氏的命名
苏州还存在一部分特殊的园林名字,它们园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姓氏标志着一个家族的血缘和来源,也是古代区分贵贱的重要标志。用自己家族的姓氏来为园林命名,不但给园子带上了家族的烙印,更展示了家族的强大和兴盛。
高义园原来是宋朝范仲淹祠堂,始建于唐宝历年间。正中宅院的堂联曰:“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时人俗呼“范园”。
万氏庭园坐落在王洗马巷7号,始筑于清末,相传为光绪年间河道总督、宜兴任道镕别墅(正宅在铁瓶巷)。
顧氏花园在清末曾是河南枯城县县令马嘉桢的居住地。1932年在上海经营生意的顾鸿培从马氏后裔手中购得此园,后人称“顾氏花园”。
(五)以园林地理方位取名
苏州人甚至还用一种十分中庸的方式命名自己园子,不体现自己的身份、志向,仅仅是用园子在的方位,这种命名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东园位于苏州城东,是利用蒋园废墟、古城墙遗址和内城河,通过人工改造而成。
西园最初的名字是归元寺,营造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后来归元寺在明嘉靖末期被太仆寺卿徐泰时改造为宅园,称西园。徐泰时去世后,他的儿子徐溶舍园为寺,改名为复古归元寺。明崇祯八年(1635),为了弘扬“律宗”,被改名为“戒幢律寺”,该名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公元1875年,广慧和尚筹集资金重修此地,更名为“西园戒幢寺”,俗称“西园寺”。
二、苏州园林园名文化意蕴
中国文化中常常通过某一种或一类事物来表现个人的志趣、意愿或理想,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形成文化意象或文化符号,苏州园林的园名便是园子的主人甚至是苏州人展现文化思想的符号。
(一)寄托自省的文人精神
自省是儒家倡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并进行自我修正,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法,影响十分深远。孟子则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它警示人们时刻不能忘记严于律己。
(二)表达隐逸的思想内涵
在儒释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人兼具入世与出世两种人格追求,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很多从入世到出世的江南文人,选择了园林作为隐居的场所,他们辞官回家,抱着洁身自好的思想安居园中,赏花、喝茶、吟诗作对,因此在园林命名方面,有拙政园名取自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也”,隐含不乐于在复杂多变的官场左右逢源的思想。
“隐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人精神。园主们心归山林,向往自由,在现实中开辟一块理想的乐园来作为自己隐居的地方。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清耦园(耦是两人同耕,园主沈秉成、严永华夫妻双双归隐)表达了园主人远离是非之地、一心归隐山野之意。
(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释道的阐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内在融合共生,和中国文化中万物和谐生长的生命意识。“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园林的最高追求。苏州“残粒园”,一方面园名来自占地仅14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另一方面,残粒虽小,五脏俱全,这种以小见大的园名,背后折射的是芥子纳须弥的宏大自然观。
三、苏州园林园名文化的旅游审美价值
“一切园林景观无不可以通过人格化的方法而与审美情感直接联系起来。”(王洪力,2009)苏州园林的园名和景名,是园林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一)突出园林文化主题
园名是人们接触园林的第一个文化形象,代表园林的主旨和主题。通过苏州园林的园名,游览者对园主人的个人世界有了形象的感知,对园林的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每一处园林的名称,园林里每一个景观的景名,实际上既是对景的点睛之笔,又可以透過名称,传递园林文化的内涵,体现园林中的文化精髓。
(二)强化景观叙事
苏州园林,是物化的中国文化,那些通过门额、牌匾、石刻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园名,寥寥数字,却微言大义,有强烈的叙事功能。它们浓缩园林历史演变,凝练园主人生经历,或托物言志,或饱含哲理,或诗情画意。园名已经成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是园林旅游文化的无形资源,又通过把物质的建筑、自然的风景化作园名的表达,反过来强化人们对园林物质景观的感知和体验,既可以供人们吟赏玩味,又能增添游兴,启迪智慧,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苏州园林妙趣横生的名字对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而渐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成为苏州这个城市的名片。
(三)构建审美的意境
金学智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特色,这就是除了按重量规律对形而下的物质进行精神性的艺术安排外,即除了把形而上的精神转化为有重量的物质实体——建筑等类型外,还着重地借助于文学这门‘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充分发挥其形而上的审美功能,使园林建筑的造型更能渗透审美主体的精神因素,使物质和精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苏州园林的审美,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是园主构建的物质世界,而在这物质世界之外,折射出园主乃至中国文人们的精神归宿和诉求。因此在园林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形象地阐释有形之外的无形意蕴,引导游览者从物化的视觉审美上升到精神上的共情共鸣,从而提升对园林的鉴赏力。园林的园名则通过文字创设诗情画意的意境,从而沟通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审美,使游览者既享受视觉美感,又通过园名,获得身心的怡情,理解园林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四、结语
从“园林之城”到“百园之城”,园林是苏州的核心旅游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苏州9座园林就位列《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等国际组织组成的组委会,认为:“(苏州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文脉传承,以高度的艺术性创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苏州园林的园名是园林的品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深度挖掘苏州园林的园名文化、价值,可以让园林的文化和艺术更为有效地进行传播,让园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