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2020-12-23倪燕敏徐昕宁潘家骏吴彬尔刘甘宁赵素文

旅游纵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温州技艺文化遗产

倪燕敏 徐昕宁 潘家骏 吴彬尔 刘甘宁 赵素文

引言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众多“非遗”文化的摇篮。濒临东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蚕桑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温州纺织工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发绣和蓝夹缬技艺。一直以来,它们都在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发展,城市相关文化产业政策变动等原因,两种“非遗”在不同程度的限制下走上了迥然相异的发展道路。本文将对蓝夹缬与发绣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现代化举措,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夹缬起于秦汉而盛于唐宋,发绣源起盛唐,二者在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今同列“非遗”名录。藍夹缬与发绣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亟待人们一探究竟。

(一)蓝夹缬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2年)释“夹缬”:“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而把一块白布夹入花版中,在装满靓青染缸里几经浸泡、氧化,出缸后白布上印有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成品则称为“蓝夹缬”,这种技艺被称为蓝夹缬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常被唐代文人雅士用文字描摹,如“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唐·白居易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 八年寒食日池东小楼》),“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唐·李贺《恼公》)等。在唐代,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由彩色向蓝白双色转化,至今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靓青打制以及夹缬印染。通俗讲,夹缬就是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与字模印刷刚好相反。如图案1,一般为蓝底白花,色彩调和,对比强烈。在民间,蓝夹缬又以图案为名,“百子”“龙凤”“状元”以及“戏曲”都是夹缬典型的图案题材,其中“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蕴涵喜庆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白头偕老之意。“戏曲被”中的戏曲纹样数量庞大,剧种主要涉及永嘉昆曲。蓝夹缬也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昆曲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虽早先蓝夹缬为温州地区婚嫁必备品,但因时代发展与新兴纺织品的冲击,蓝夹缬慢慢退出大众视线,演变成民俗馆里传统生活的凭证与象征。2011年,蓝夹缬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温州发绣

发绣,是一种以人的头发做原料的传统刺绣工艺。发绣以头发为线,细针密绣,制作精细耗时,能长久保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发绣最早可溯源至唐代上元年间,唐代佛教盛行,许多贞女信妇以发代线,在缎布上绣如来佛祖和观音等画像,以示虔诚之心。后在宋、元、明、清均有发展。近代发绣一度失传。

近几十年来,温州发绣在各个方面均有所创新:前有魏敬先开创人像绣题材,开启“发绣外交”之路,后有孟永国开拓乱针绣的技法、始创彩色发绣、改造装裱和刺绣工具,最终研究形成单色发绣、彩色发绣、做底补色这三种创新性技法,这些都大大推进了发绣的传承与发展,打开温州发绣在世界的知名度。魏敬先先生曾为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绣制的《荷兰女王》(如图2)是单色发绣的代表作之一。此幅作品运用施针、交叉针等针法,在素描明暗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针脚的疏密与铺垫实现画面的立体逼真,突显荷兰女王优雅亲和的气质。孟永国先生的《丝语廊桥》则以不同人种的头发为绣线,利用发丝的天然光泽,结合彩色发绣法和做底补色法,打造画面的明暗美感,营造廊桥静谧庄重的氛围。温州发绣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与艺术精神,如魏敬先先生曾受温州市委所托为南怀瑾先生的母亲绣的人物绣像——《南太夫人》像,在感动了南怀瑾先生的同时也为金温铁路带来5亿元的发展投资。

1991年,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发绣研究所,专事发绣的传承与发展工作。2013年,温州发绣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缬与发绣发展现状

夹缬与发绣,虽一度衰落近于消亡失传,但都在近年的再研究中得到了复盘发展。本段将从二者的保存现状、传承人以及商业化发展方面分析“非遗”现存环境,拟测发展态势。

(一)保存状况

鉴于“非遗”自身特殊的地域性,温州当地即有瑞安马屿镇净水村采成蓝夹缬博物馆、苍南灵溪镇“缬韵”馆等专题文化小馆建立,皆致力于蓝夹缬的固态保护。在活态保护方面也有当地有关部门和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拓宽其应用新领域而努力。身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古老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蓝夹缬始终保持着少量且平稳的传承态势,但由于其制作的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有所背离,蓝夹缬当下处境并不乐观,其研究和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猜你喜欢

温州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难忘九二温州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