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数学:让思维看得见
2020-12-23王菊王建文
王菊 王建文
摘 要:“画图”是一种基于儿童的可视化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画图”的形式刻画数学问题,进行表达、示范、解释、构建等教学活动,使学习方式得到优化,提高学生画图能力,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画图;可视化学习;思维刻画
“几何直观”作为十大数学核心概念之一,提倡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加强示意图教学成为贯彻几何直观新理念的重要抓手。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图,用图表示自己理解的数量关系,以解决问题,它的导向是“能画图尽量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一、画图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画一画就明白了”
第二学段的数学问题开始抽象化,很多复杂的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更需要图的支撑和辅助。但是,这些图往往是教师主动提供的,是教师迫不及待画给学生看的,不是源自学生内心的需求,因此,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需要等一等,让画图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解题练习中,“将长方体沿着高截去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减少了60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这个问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很难,学生直接读题后,发现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他们能想到长方体去掉一节的画面,但是找不到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想不到办法怎么办”,在坦然面对困难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策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厘清思路,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需要。此时学生想起了画图,主动采用画图的策略,为自己的思维提供拐杖。
二、积累画图的技巧——“图,可以这么画”
遇到困难时,学生有了画图的需要,但苦于平时没有掌握基本的画图技巧,就会有心无力,想画也画不了。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给予适切的画图指导,让学生在经历图式表征的过程中掌握画图技巧,积累画图经验。
1.正确范画指导,体验图的形成过程
在刚学习画示意图时,尤其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如何去画,因此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要提高学生标注信息和问题的能力,也要渗透图形的比例大小和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把握。在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2)学生可边画边讲,或画好后互相讲解。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耐心的指导。(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组织学生在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中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教师通过对比,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
2.建立辅助解题类画图标准
很多情况下,当学生拿起铅笔准备画图的时候,他们总是左手配一把尺子,根据题目信息精准画图。这样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当老师准备开始反馈时,他们的图还没有画好,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对于辅助解题类的畫图,不需要非常精准,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教师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合适的标准。
练习题: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大长方体,锯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锯多少块?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画图验证。此时,有的学生拿出尺子开始精确画图;有的学生寥寥数笔画个草图;也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抓耳挠腮,东张西望……接下来,我们对学生画的图进行了交流比较,建立了画图解题的标准:这样画图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所以不需要很精确,以免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大致要有:数字上要有一个大小的比例;图形尽可能接近标准;标注信息很重要。
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建立画图帮助解题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既可以加快画图的速度,又能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3.用自己能够表达的方式画图
小学阶段,我们对学生的画图要求不可过高,对于辅助解题的画图,只要基本符合问题的数量关系即可。由于每个学生理解水平的不同,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我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用便于自己理解、能够表达的方式来画图表征题意。
例如“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生1喝了半杯,加满水,画了圈;生2把水和牛奶分开画了,而且第一次横着平均分2份,第二次竖着平均分了;生3觉得喝了两次,只要把这两次喝的画出来就行了,这样比他们简洁,也省时间;生4是画线段图。
画图能洞察学生思路,使思维外显,将他们的想象画出来,展现他们的思考力。没有画图,哪来的上述精彩,通过画图,展现思维路径,在比较交流的过程中催生更简洁的方法,尤其是第2、3两位学生,先横着平均分画出,再竖着平均分画出,其实就是分数乘法算式意义的图示了。
4.寻找画图断层,开设画图拓展课程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在习题分析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听懂,才开始画图,比如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如果没有正儿八经教过学生长方体的三视草图怎么画,标注数据有什么讲究,那么又怎能期望学生画出“切切分分”“增增减减”?这就是画图技能的“断层”。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要学会画”,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指导交流诊断练习。基于基础教育对拓展性课程的要求,可以开设“画数学”的拓展课程。课程设计主要分两类:一是作图基础类,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载体;二是辅助探究类,以线段图、几何草图为常用,辅以条子图、点子图、方格图、展开图、面积模型图等。
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画图课程设计:
第一次活动:画长方体的三视图。基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以画俯视图为主,画出长方体上面、正面、右面的三视图。按无数据、提供长宽高数据、给出一个顶点的三条边补充画长方体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二次活动:画长方体展开图。(一四一型、二二二型、三三型)
第三次活动:画长方体切割图、拼组图(从数量:两个到三个再到多个;从方向:左右到上下到前后再到多方向)
第四次活动:画长方体挖洞图(挖在顶点、挖在棱上、挖在面上;挖通和不挖通,多方向挖通)
“画数学”不论内容和形式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从一年级跟着老师画一一对应的草图,到三年级跟着老师画简单的线段图,再到高年级自己尝试画示意图,后续的画图能力需要前面的动手探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作基础,并且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画图方法。教学分析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画图过程和结果的评析。在方法的对比中,要提高学生标注信息的能力,也要渗透图形的比例大小和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把握。简单地画图,充分发掘“图形”的教学功能,可以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菲.数学“童画”: 让儿童的思维“看得见”[J].教师,2018(1).
[2]刘善娜.提升“画”力,构建“画数学”学科内部整合课程[J].数学教学通讯,2019(3).
[3]王慧英.只是画个草图而已:六年级上册“圆环面积”错例的教学启示[J].数学教学通讯,2018(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