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长的告别

2020-12-23任瑞娟

山西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杨子嗓门儿亲家

女儿还没出生,我就“晋级”成了“丈母娘”,因为一次漫长的告别。

那时,休假不光是自己的事儿,是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你的人的大事儿。

政委说,咱们这里艰苦,生产得到城里,最近也得几十公里,你还是早点休假,回老家生产安全些。我非常开心地答应了。

刚怀孕就调到了丈夫身边,原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没有想到丈夫飞行忙,根本无法照顾我,我的心情和孕期反应成了反比,像熬日子似的,每天醒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天呀,又是漫长的一天。

在空旷的营区里,一股小风就能将消息吹向各个角落。我刚回家,一个大嗓门儿传了过来,哈哈哈,明天休息,让你嫂子包饺子为你送行。是大杨的声音,飞行刚结束,大杨边甩着脸上的汗边笑着说。

大杨是我的邻居,大个子大嗓门儿,却娶了个细声细气眉眼秀气的媳妇儿,我们都叫她嫂子。我调来不久的一天,正蹲在卫生间拼命地干哕,嫂子走过来,边帮我捶背边说,别去食堂吃了,以后就在我家吃。从此,除了进场保障飞行,我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嫂子家解决的。

第二天,大杨在家里张罗了“盛大”的欢送会,两个长条桌一拼,一个凳子上挤两个屁股,大家都歡欢喜喜地举起了杯子。

大杨说,我老家的讲究,迎客的面条送客的饺子,你要休假了,我们都高兴,替我们问候叔叔阿姨,还要照顾好大侄女啊!嫂子捂着嘴笑了,细声细气地说,还在肚子里,你怎么知道是闺女呢?大杨说,这你就不懂了吧?飞行员生女儿的比例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你们别笑啊,这是科学。何况咱家是儿子啊,看咱这帅小伙,结个亲家多好。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大杨就喊了一嗓子,来,杨子,叫“丈母娘”。杨子顶着一小兵张嘎头,瞪着葡萄般的大眼睛立刻笔直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冲着我嫩声嫩气地叫了声,丈母娘!大家拍起巴掌笑成了一团儿。丈夫笑眯眯地说,是女儿成亲家,是儿子可以做兄弟,好!

政委交代,为了我路上安全,特批丈夫送我回家。

在一片祝福声中,我们离开了营区。车在丘陵里绕来绕去,红彤彤的丘陵在我眼里呈现出了彩虹的颜色,好美啊!我似乎看见了家乡的霓虹灯和父母笑眯眯的眼睛。但是,突然间,车熄火了,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道上,小战士忙乎了半天,还是启动不起来,丈夫不停地看表,我们的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子。

还没有出山,出山后到县城还需要很久,火车只停几分钟。

我垂头丧气地被丈夫搀进了院儿。咦?亲家,怎么回来了?大杨的大嗓门儿又响了起来。嫂子也赶了过来,不会是身体不舒服了吧?我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大杨说,别难受,咱这地儿,哪个人探亲不多走几回啊,大不了就是多吃一回饺子嘛。我哭得更厉害了,杨子走过来摸了摸我的肚子,说,丈母娘!您别难过,小妹妹没有生气。你怎么知道?我一脸好奇。我都没有听见小妹妹的哭声啊。杨子女孩子般秀气的脸上一脸认真。我破涕而笑。

又吃了一顿饺子后,我第二次启程。依然还未出山,突然一辆军车后追而来,一阵耳语后,丈夫满脸歉疚地对我说,咱们改天再走吧!为什么?我涨红了脸生气地问。有任务。丈夫垂下了眼帘别过了脑袋。还能说什么呢,我也是名军人啊。

哎呀呀!怎么又回来了?大杨笑嘻嘻的样子很像弥勒佛。丈夫冲大杨夫妻着急忙慌地挤眼睛做手势,嫂子立刻说,正好,我烧了红烧肉,再烧几条你爱吃的“黄鸭叫”,咱们继续营养。杨子眨巴着大眼睛,说,丈母娘!因为小妹妹还想吃饺子吧?

县城小,车票也少,为了给我订票,政委与车站沟通,并专门开了一次联谊会。

一个月后,我吃上了第三顿“送客”的饺子。大杨举着杯子郑重地说,亲家!你放心,你家那位执行任务,还有咱们这些哥们儿呢,保证让你顺利回家。我没有吭声儿,大杨耐心起来,亲家!不行的话就在县城生,在咱这里养,大不了少点文化,但绝对健康成长,你看你“女婿”多好。嫂子抹了把眼泪说,大妹子,我生杨子的时候难产,差点没有活过来,他当时也在执行任务,没有在家,后来,大杨要我随军,说要补偿我照顾我,其实,谁照顾谁啊,但是,心里踏实。家里人都等着我呢。我的声音有点颤抖。

几天后,我终于被一群战友送上了火车,旁边的旅客被战友们殷殷的拜托感动了一路,抵达老家的城市时,父亲已经等在那里了。

原先我脑海里无数次的画面是一下子扑在父亲的肩膀上委屈地大哭一场。

可是,这一切没有发生,我挺着笨重的身子被热心的旅伴搀下了车,手里拎着一个小包,包里是为防万一准备的酒精、碘酒、紫药水和纱布,还有一床嫂子缝制的小夹被。

倒是父亲,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红了眼睛,说,都好就好。我笑着点了点头说,爸,都挺好!

【作者简介】任瑞娟,笔名荒野。在《空军报》《解放军报》等军地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军事评论、新闻、人物特写、小小说等作品并获奖,著有诗集。

猜你喜欢

杨子嗓门儿亲家
彩虹桥
大嗓门儿先生
谁的嗓门儿大
毛泽东让亲家播撒光明
招聘邮递员
河马的大房子
小蜗牛看海
小树叶学本领
大嗓门儿的妈妈
两亲家之间的名誉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