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浅析
2020-12-23张智铭
张智铭
摘 要:利用教师范读、朗读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学生朗读的参与度,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扎实的朗读素养。
关键词:朗读兴趣;范讀;朗读氛围;朗读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低年段是朗读培养的黄金时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想象力,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朗读能最直接体验文本的语言、节奏、句式、音律,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把文本内化为自我感受,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素养。所以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以兴趣驱动朗读。
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
学生模仿力很强,其朗读大部分是模仿老师。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1.教师范读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
以《秋天》一文中“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为例。一年级学生很快就发现,“儿”字没拼音,特别好奇,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先示范读“一会儿”中的儿化音,激发学生兴趣。再鼓励学生发现这句中“一”的读音有变化,这时教师再范读“一”,特别是有变化的部分。教师再鼓励学生模仿朗读,这样教师示范就达成了。
2.借助肢体语言示范朗读
《小小的船》文本中: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座、闪闪的星星、天空,这些词语都可以用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于以识图学习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些肢体语言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后,学生的朗读兴趣就浓厚。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朗读氛围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朗读氛围营造中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利用教材营造多感官的朗读氛围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诗歌、童话等为主,用词准确、生动,音韵、节奏表现强烈,这些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材料。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文本美,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群体朗读和个性朗读相结合
让全班学生大胆、自由地朗读,充分肯定朗读中的优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自己读通顺的前提下,同学之间结对子朗读,彼此欣赏、纠偏,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提升朗读的兴趣。
3.教师的重视
教师是学生朗读最好的听众。当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耐心地倾听,从语言、肢体、表情等方面给予肯定,学生的朗读才会更投入,兴趣才会更浓厚。
三、多样朗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稳定,所以文本的朗读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在多样化朗读中可以激发朗读兴趣,可以互相合作学习,促进朗读素养的形成。
1.全班读
这是自由朗读模式,在这个朗读模式中要注意学生“跑偏”,应该在教师范读后进行或在教师点评后进行,全班朗读的时间不能过长,全班朗读的次数也不应过多。
2.小组读
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互相朗读,教师要在小组间巡视,做好指导调控工作。
3.个别领读
教师或个别朗读素养比较突出的学生全班带读,起示范作用,对小部分学生起纠偏作用,更能激发大部分学生参与带读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朗读素养的提升。
4.分角色、表演读
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朗读文本,这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把文本变成表演,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对激发朗读兴趣作用最为明显。
5.朗读比赛
笔者经常用学习小组比赛、个人朗读比赛、学生和老师比赛。比赛设置分值,比赛后加入个人班级量化分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四、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朗读评价对朗读兴趣的培养起关键、持续性作用。不断地正面肯定朗读中的优点,推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笔者的评价主要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方面进行。群体评价:平时朗读中的不足可以在全班朗读后进行评价,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个体评价:在个体朗读之后可以在语音准确性、肢体语言丰富性、朗读流畅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经过练习会有差别,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窦素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7(3).
[2]丁连军.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0(9).
[3]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