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小学书法教育再认识
2020-12-23陈立华
摘 要:现代书写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变,造成对小学书法教育的误解。书法教育在帮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血脉、应对现代社会变迁、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实现这些功能价值,除了机制的保障外,教师应注意课程价值导向的调整,教学要与兴趣融合,引导学生为形成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奠基。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育;课程标准;综合素养发展
现代社会,书写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书法为特征的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信息记录和传递作用已不再成为常态。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重申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而世俗流行观念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局限于工具性肤浅理解的误区,形成了国家高期望和实践推进低效的矛盾。
一种旧有的物事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大潮中如果不被淘汰,则必然经过适应性转型。这一转型或者源自人为的努力,或者缘于它自身潜在的跨时代因素,而中国书法作为绵延数千年、经历多次工具和技术改变而至今长盛不衰的一种学习工具、艺术品类和文化载体,无疑与其自身内质元素和人为努力都分不开。历史已无数次证明,没有人为的努力,即使再好的东西也会被忽略、遗忘,优异的潜质因得不到发掘和弘扬而走向湮灭。有感于此,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师,认真学习国家相关课程理念和政策,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在此谈谈信息与智能技术普及化应用的今天,书法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国家书法教育课程政策概述
国家的课程政策体现了国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意志和期望,规限了该学科领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表达了对人才相关素养培养的要求。国家为各学科制定了明确的课程标准,以保障国民教育的方向和质量。而中小学的“书法(写字)课程标准”,目前散见于语文和美术课程标准中,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文件则较集中地呈现了本学科的课程政策。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更明确要求:懂书法会朗诵要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可视为当前国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课程标准。
“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针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的现状,提出“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从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的高度强调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纲要”则对书法教育提出总体目标:
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并且,还对基础教育小、初、高三大学段不同年级制定了阶段发展目标,指向清晰,要求明确。
这一目标体系的建构,基本遵循新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架构的逻辑而更加强了观念性情感性教育的功能。这一目标系统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二、书法教育的时代价值与使命
根据国家课程政策精神,深入和具体理解书法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顺应社会实际,确认工作使命,发挥学科专长,培养一代全面健康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没有断流过。在强调建立这一文化自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概念。中国文字和以中国文字形态为核心基础的书法艺术,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文化标识。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不可替代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植根于写字基础上的书法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艺术。将一个意义表达符号系统发展为一种本体自身就完备自足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体系,并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精神标识,这是其他文字系统所没有的。在“白纸黑字”极其简约的元素中生成基础启蒙、审美旨趣、游戏闲适、哲学意蕴乃至生理调节等功能,并且内涵和效用丰富深厚,其出神入化的线条和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足以令古往今来无数人着迷并孜孜以求。中国少年儿童要打好“中国”的底色,写好中国字是必修课程。我们当教师的,要让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接触到汉字就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之美。通过书法教育,陶冶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成为有良好优秀传统素养和现代新人风采的中国公民。对中国书法的启蒙教育,不仅体现在书法教学课程标准中,而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如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中添加了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初中一、二年级也有相关的内容,可见书法课程的国家教育期望。
(二)积极回应现代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不仅改变着人类资讯获取和互动交往的方式,也给原来的学习、做事习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提供了巨大方便的同时,往往也悄然剥夺了人的一些发展能力。科技日益进步,电脑将取代我们人的许多功能,但是书写对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汉字形体独特,生动多彩,不像许多表音文字靠着有限的数十个字母拼读拼写,因此,书写实践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即使我们的键盘输入速度非常快,甚至使用音频输入,都要有扎实的识字和书写基础。不能想象,一个儿童单凭键盘点击和语音对讲就能掌握好几千常用汉字。如果忽略了写字,也会在电脑上出现问题。这恰恰是新技术时代更要注意的认字教学新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部基教司2002[8]号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的“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的精神。同时,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驱动着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文化观念是注重自身的价值追求,因此出现了现代多元发展的生活和文化景象。而书法教育,正处于这样一种“现代化的误区”中,走出误区,以積极的态度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字认字的学习需要,也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多元生活旨趣的追求。
(三)有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成长
首先是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书法看似简单,可它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却十分深厚而沉重。书法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自身的文明史一样悠久,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标识。同时,它在“育人”的性质上也具有 “多功能性”。在中国传统理解中,书法可不是光写字,它还要“与心”“写志”,要“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语)。从来“见字如面”“正字先正心”,书法教育与性格气质熏陶、人格人性提升紧密结合,有利于端正行为习惯,净化道德情操。
同时,书法学习与训练是促进各种能力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书法使用软笔,熟练掌握和运用毛笔能刺激指腕运动系统发育,从而促进脑反应能力的提高。写好一个字,要仔细观察,中国汉字的笔画和形体千姿百态,还讲究结构的疏密和点画的轻重,只有仔细观察,眼、手、脑协作配合,才能把字写好,这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书法是训练特征很强的活动,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端正、整洁、有美感,就要反复训练,踏踏实实,规规矩矩,有利于培养沉实、刻苦、坚韧的良好品格。而且,书法活动又是艺术行为,书写和鉴赏过程能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素养,发展高雅情趣。书法练习从陌生的初阶进入熟练阶段,也会从艰苦走向适意,为内心带来宁静和满足,具有很好的自我心理辅导功效。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学习中就带有创作的属性,从生疏到熟练,再到运笔自如的表情达意,能调动起创造性意识和能力。根据多元智能和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我们很容易在许多方面都找到与书法教学的关联性。因此,我们教师既肩负着教好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重任,又承担着通过书法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担。
三、一种生活方式的营造
书写工具和传递方式的改变,也使书法教育从实用功利转向素养养成。小学生书法教育课程地位的落实,除了机制的保障外,教师应注意课程价值导向的调整,教学要与兴趣、情趣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带来可喜的收获。基础教育阶段是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和生活情趣影响至深。学校课程并不都是为了应试的狭隘功利而开设的,正如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延伸,从长远来说当然能增长见识,提高学养,也可以说有功利的回报;但是,我们不能每一次阅读都在追问有什么收获,而更期望能成为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书写如同阅读。科学得法的书法教学是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也是文化涵泳和享受的过程,兴趣与热情生长的过程,会逐渐地形成习惯倾向,成为一种情趣。许多练过书法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并不从事专业书法创作或教学,书法兴趣却终身陪伴,成为个人生活的一个特色。学校体育课程的终身体育意识、技能、习惯等方面的培育,艺术类学科、综合性学科等许多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聚焦于人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人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书法教育要帮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血脉,应对现代社会变迁,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成长,也应该将趣味性、价值性和生命性的教学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更生动丰富的学习前景,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享受书写带来的乐趣,感受积淀深厚的文化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导他们形成陪伴终身的高雅生活品位,这种品位是中国的、健康的、文化的。
参考文献:
[1]刘磊磊.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及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6,7(4):97-100.
[2]马斌.新时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历史使命[J].中国书法,2018(1):143-145.
[3]张永亮.书法教育功能的素质教育观透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4):80-82.
作者简介:陈立华(1961.10—),男,广东广州人,汉族,大学本科。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美术(书法)教师,一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廣州市教育局“艺术家进校园”艺术家。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