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教学策略
2020-12-23高莹燕
高莹燕
摘 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此,结合新课标,通过构思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探索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效教法、课堂组织四个方面,阐述《点亮小灯泡》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电
一、研究教材教学目标
1.梳理教学内容
为了上好《点亮小灯泡》一课,首先认真梳理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弄清楚本课内容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发展。《点亮小灯泡》是电单元的基础内容。这一课建立在学生有了前概念(初步了解電和我们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电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学习,能够为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总目标,学生会用多种方法去点亮小灯泡,以及会画小灯泡的电路图,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对电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了解。
2.制定详细目标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设计的探究活动要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因此,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体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科学学习,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学生知道可以有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知道如果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池两端,就会发生短路现象。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科学学习,学生能够完成简单的电路连接,会运用观察、描述、记录等方法来记录实验现象。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通过科学学习,会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特别是对电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知道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突出学生主体
小学生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这些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因此,设计实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只有把学生摆在第一位来考虑问题,学生才能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1)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场景,按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口、手、眼、脑等器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2)创造机会。首先提供给学生一个长时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改进小组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同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3)结合图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然后根据实验现象画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电路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改变教学方式
(1)做足准备,下水实验
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做下水实验,提前预设实验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对策。
(2)创设条件,调动情绪
营造一个宽松、欢乐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自由。学生听说过电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电路的认识是很抽象的。让学生直接画图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小灯泡、电池、实验记录表各5份,以及记号笔一支。让学生用模型在记录单上摆贴,学生容易画出电路图。而在学生摆贴的过程中,电路图深入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识。
通过组织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的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多,激发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2.调整学习方式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思考,课堂上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点亮小灯泡活动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重视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将最先点亮小灯泡的小组连接方案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思考:黑板上其他的方法好不好?我们小组要不要试试他们组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想法。每个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最后达成共识。
通过全班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他人的经验。给学生这样一个可以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平台,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
(1)激趣导入,初识小灯泡
出示大小灯泡各一只,引起学生产生疑问,老师准备大小灯泡做什么。老师打开手电筒,里面的小灯泡亮了,是怎么回事呀?
(2)认识材料,学会观察
有不少学生连小灯泡都没见过,对于这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就来了。这时,教师提醒学生,想要点亮小灯泡,就必须先认识这些材料。然后跟学生讲解观察的具体要求。等到观察好以后,学生进行汇报,再由老师总结,认识小灯泡、电池的各个部分名称。
(3)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
对学生来说,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先动手操作,把小灯泡点亮,再看着实物画出电路图,帮助学生理解电路,而且这样的经历可能更接近科学发现的真实经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小灯泡,知道了它的结构,认识了导线、电池等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你最想干什么?让我们一起动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要点亮小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师要说说实验的要求。
实验要求: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接一种,就画下实验操作的方案。
(3)确定小灯泡、电池位置,贴在实验纸上,用记号笔画导线。
思考: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的关系。
1.合作探究,点亮小灯泡
2.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请最先点亮小灯泡的小组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然后请其他小组把点亮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进行汇报。并且由学生将这些实验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3.思考分析,学习电路
(1)分析会亮的图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用了多种方法把小灯泡点亮了,在这里大家要思考,小灯泡能亮起来说明什么流过了小灯泡。
生: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
师:说得很好。那么,你们能说说,电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呢?
生:电从正极出发,流过灯丝。
师:说得很好,一般来讲: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过灯丝,再从小灯泡另外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电池的负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回路。就这样使得小灯泡亮了。像这样的电路,我们叫做通路。(边讲边课件演示)
师:(选择一幅通路图,请学生分析)再看看这幅图,我们来验证一下,是否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
将图放在投影仪上,请学生来画电流线路。
(2)分析不會亮的图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能说说这些图为什么不会亮吗?(老师贴断路、短路连接图)
(教师选择一幅断路的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像这样的连接方法的电路,我们叫做断路。
(教师选择一幅短路的图)这样的连接方式小灯泡又为什么不亮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情况,电流有没有流过小灯泡?还有,刚才用这样的方式连接的同学,当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1:有点烫。
生2:有点发麻,还很热。
师:同学们,这种电路连接方法叫短路。我们来看课件,帮助你们更好地了解。
(课件演示短路)
小结:我们知道了,要使小灯泡能亮起来,必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回路。
三、课堂实践有效教法
以往常规的教学是这样进行的:问学生是否见过小灯泡,然后告诉他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观察小灯泡。学生观察小灯泡以后,对小灯泡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灌输。然后告诉学生观察电池,有了小灯泡和电池,还需要什么,引出导线。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不仅很被动,而且学生根本不明白他要观察什么。还有每种材料分开来认识,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而且效果也很糟糕。这种方式明显是讲授法。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被动的局面,我是这样设计“认识实验材料”的活动:用有趣的大小灯泡引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想要把小灯泡点亮,不仅需要电池、导线等材料,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材料以及它们的作用。因此,我是这样提问的,怎么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呢?需要有电。所以,要点亮小灯泡,就必须先认识小灯泡和电池。认识了这两种材料之后,认识导线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通常我们设计一个环节,一定会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即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下会亮?电流通过,也就是需要什么?电池。这样不仅时间节省了,过程清晰了,而且这些材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能很好地认识了。
四、揣摩细节课堂组织
1.联系生活,深入探究
对学生来说,电是什么。学生并不了解,因为电是看不见的,更不能摸。到底该怎样去研究和观察电呢?就从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因为电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如电灯、电视、手机、电筒等不同的电器,都是需要靠电来工作的。因此,从小灯泡、电池等入手,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电的相关知识。
2.交流合作,一起探究
学生学习点亮小灯泡这个教学环节,属于开放式教学。在点亮小灯泡活动开始之前,就提醒学生,开动脑筋,多试几次,哪怕失败也没关系。这样的教学能够给学生一个发挥自己创造的机会,体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让学生明白,即使失败也是经验,有启发意义。然后,在出现第一个点亮的小组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的连接方式。
对于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小组,教师要进行扶、导。新课程理念提出: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师必须要保持敏感,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再慢慢地把“扶”换到“放”。
3.拓展延伸,课后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延伸。如:一个小灯泡点亮了,两个小灯泡能点亮吗?
这样的活动过程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建构新的科学知识,强化探究本领,使教学充满活力,有效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9.
[2]黄鹏群.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J].天津化工,2001.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