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特点和教学探讨
2020-12-23刘红娟
刘红娟
摘 要: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时代新学生必然要接受新目标的英语教育,为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初中英语教材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对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特点和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视觉感受;教学启示
要想推动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有重大突破和收获,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对英语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措施从根本上增强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英语在我国的传播范围和力度前所未有,人们不仅认识英语,而且非常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语言摄取能力是最强的,也就是说初中阶段的英语等语言方面的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要学习的四大点:听、说、读、写,学习英语也是一样。新目标英语教材打破传统教材刻板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素质和教材内容完美融合,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本文根据新目标英语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进行简单教学探讨。
一、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特点
1.知识面广,内容丰富
新目标英语教材开创的新教学模式最大突破点在于它将当前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与课堂任务设计相结合,在保证原来教学体系的情况下,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高效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中掌握学习技巧。除此之外,新目标教材在内容上也作出很多改变,比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将交友、爱好、美食等设计在教材之内;采用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玩游戏、看电影等。这些改变都可以帮助学生从书中找到兴趣点,从而产生共鸣,丰富知识面,提高综合水平,同时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一系列内容扩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图文并茂,带给学生全新视觉体验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一大特征就是“图文并茂”。精美简短的文字搭配丰富多彩的配图,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简单明了的表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具象化。比如:关于打招呼的课程内容,就会有人物的图片和对话以及一些场景的设定,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代入化解读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理解,还能教会学生如何礼貌待人。教材内文字的精简并不会给学生造成阅读障碍或者理解不当等问题,反而图片的增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养成常思考的好习惯。
3.注重口语能力的提高
近些年,我国国家实力突飞猛进,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挺进,而作为世界使用最广的语言——英语,必然受到我国各界的重视。在我们生活周围,越来越多的机会让我们使用英语与人沟通,但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并不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包括成年人不敢开口讲英文甚至不会讲。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是:背单词、学语法、做题、考试……而口语和听力很少被学校重视。但如今新目标英语教材为我们做出了改变,弥补了旧教材的不足,开始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要求和培养,同时为教师制定了相关的课堂模式,争取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展示、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最终实现口语水平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二、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教学探讨
1.全新诠释教材内容,富有创造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新目标英语教材的推出成为必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教材的改变,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束缚,提高专业素养,其次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落实教材倡导的“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最后要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变化,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教师和教材的完美配合才会产生高效有趣的课堂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教師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2.建立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目标英语教材侧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给予针对性的教导,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鼓励和支持,强化其自信,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以认可其学习表现和成果。课堂上,除了教材这一工具之外,教师也应人性化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相处的模式,帮助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还能提高其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实现教材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红林.初中英语教师教材使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高巧巧.CBI(内容依托教学)理念下人教版《新高中英语》教材的内部评价[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3]胡姝娅.初中英语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