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之髓 贵在传承

2020-12-23盛晓娟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3期

摘 要: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传承老一辈优秀革命品格和家国情怀的最佳资源。会宁作为国家的红色文化之乡,教育特色化示范区域,在整个国际享有盛誉,红色革命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会宁教育界和旅游文化界的名片,课题围绕“红色乡土文化”,探究了乡土文化对于师生之间有机对话的价值,尤其是把乡土文化渗透在“常规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对于地方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而言,红色乡土文化更是德育利器。

关键词:文化之髓;贵在传承;红色乡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

甘肃会宁是一个文化之都,也是一个以“红色革命文化”来坚持渗透教育的“西北革命文化传承地域”。谈及会宁的红色乡土文化,就会有人想到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文化聚焦的地方。在这里有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有老百姓与工农红军协同战斗的历史片段。在这样一个集聚优秀革命文化的西北乡土地带,如果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的优势,把二者融合起来,对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文将基于教学案例来探索较好地渗透红色乡土文化于育人实践的创新途径。

一、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渗透“红色乡土文化”育人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部早在2010年起就利用国家教育行政会议和教育论坛以及地方教育的政策指导纲要解析和学习等途径不断强调:要重视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常规教育中的“道德价值观、积极情感和健康的三观的引领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其次才是树人。而立德树人对学生群体本身、对于家庭乃至社会是非常关键的。

1.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可以唤醒学生的灵魂之根

一个长期生长在一个地方的人就会对这个地方产生特殊的乡土情结,而会宁的高考状元历年不减,攻读博士学位的群体占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本地的红色乡土文化的滋养。重视会宁传统革命精神中的“吃苦耐劳、积极奋进和战斗不息”对中小学生常规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觀引领是非常有利的。厚重的红色文化根基让这里的老师爱岗敬业,传承文明;让学生可以热爱学习。逐渐引导他们形成“建设家乡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把“红色文化渗透其中”,可以很好地唤醒学生对于乡土情结中深深植根的“红色文化基因”,唤醒学生的灵魂之根。

2.红色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渗透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的氛围营造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常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样的,是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才可以实现的。在常规中小学生的不同学科的育人中,尤其是在语文、艺术和思想品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可以就地取材,把本区域的红色乡土文化很好地渗透在学生的常规学习中,巧妙地把“红军的长征精神,工农红军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艰辛的奋斗历程”等融入课堂学习内容中,让学习氛围中有浓厚的革命精神,从而把红色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的“育人环境”的氛围营造到最佳。

3.红色乡土文化渗透教育实践可以最大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想道德发展受到了“多元社会思想”的影响;如果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引导,中小学生面对一些复杂的网络现象和消极思想的误导和诱导,就会在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红色乡土文化中的健康价值观理念和历史文化遗迹中呈现的历史故事被有机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案例和学习互动中,这些鲜活的教育思想,便会很好地发挥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格的作用。

二、红色乡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的几点原则

虽然会宁红色乡土文化对于教育学生成才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功不可没,而且会宁是国家重点的“革命文化发源地”;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本区域的初中老师仍旧需要在日常立德树人过程中确几个育人的基本原则,才可以更好地把本区域的“红色经典革命文化”育人的优势激发出来。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会宁红色乡土文化在中小学生常规教育实践渗透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如果学校的教学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不能选择优秀的、经典的案例来设计出贴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文化经典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这些内容平淡无奇,没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些文化渗透行为带给学生群体的感染力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必须要借助信息媒体和本校的育人环境设计出趣味性十足的经典案例。

2.创新性原则

作为文化基因良好的红色革命圣地,也是甘肃一个教育特色县,这里的红色基因文化存在于旅游古迹、文化互动和各类文艺形式的县域活动中。而学校作为育人的净土,既要看到学校育人的特殊性,又要结合教育部门关于“立德树人”的全新要求来设计课堂。因此不仅要具有人本性还要具备创新性,要结合现有资源设计出学生喜欢和影响力大的“红色乡土文化精髓的传承活动”。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主要是引导本区域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明确在进行“红色地方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不能基于完全的理论陈述来进行立德树人”,也杜绝进行照本宣科的育人行为,更不能就文化讲文化。在中小学的常规性教育中,老师要在学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性的社交育人活动中把“红色传统精神和红色乡土基因渗透进去”;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强,而且参与的积极性高,活动效果自然也好。

三、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红色乡土文化渗透的创新路径

依托新时代育人理念,以初中生的常规教育为阵营来落实具体的“乡土红色文化的渗透”的实践教育。

1.基于校本教材的深度挖掘,提高初中生校本化的红色乡土文化的教育

会宁作为革命文化之乡、教育状元之乡,必然有其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传承优势。因此在初中生的常规教育中,学校老师可以这样来开辟创新型的育人路径。案例1:学校:从会宁的红军文化和会宁教育传统中的“会宁精神”中挖掘大量的网络资料图片,并与本县区的文化博物馆取得联系,获取更加生动的关于“红色革命和红色战斗的历史史料”;并把近几年会宁县围绕“红色乡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些旅游特色项目建设和特定区域的文化活动案例”等有机融合起来,并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和系统化处理,依托这些资源来探索和编纂校本化的“红色文化知识通和红色乡土元素的经典故事案例学习”校本教材。等这些教材完善以后,便可以作为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资料来应用。学生:可以结合网络资料对这些校本教材进行学习,出现的一些案例可以在课外的第二课堂的“文化寻根”翻转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互动的兴趣就会大大提升,传承文化的生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滋养,对于初中学生群体的文化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值得推介。

2.基于历史遗迹的社会性参观与教育,提升初中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敬仰感

文化最大的价值就是陶冶人的性情,以情怀来感染受到文化浸染的群体。初中生作为一个心理认知能力强、心理塑造性强的群体。他们需要优秀的道德革命文化养分的滋养。因此在常规性的教学中,可以以学校为整体,由校领导牵头,以学校的团支部和思政老师为活动引导者,把学生按照年级组织有序,带领他们去参观会宁当地的红色文化展览馆和当地的工农红军汇聚的遗址以及近几年本地区基于旅游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项目和特色文化基地”等。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和带队领导要分年级、分层次对这些“文化遗迹”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初中生可以深刻地感知到先辈们如何在艰苦的岁月中用伟大的革命精神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又如何面对外来侵略发挥他们自己的革命力量击退敌人的伟大精神;他们秉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斗争精神,把中华民族从苦难中一步步拯救出来的,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领队老师和领导在引导初中生落实学习以后,可以再举办一次向革命英雄献礼的集体活动,回到学校以后,还需要班主任按照“我的红色文化之旅”的主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旅行日志的撰写。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提升初中生对红色乡土文化的敬仰感。

3.基于红色文化的故事讲演为载体,全面提升初中生红色文化认知的时代感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强,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还不够。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老师结合更加鲜明的事例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来全面帮助提升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优化其心理因素解析水平。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如敬仰感、民族性、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家园意识等。作为初中教师,应该紧扣这些红色乡土文化的内涵,以月为单位,每一个月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红色乡土文化主题”的红色故事讲演或者红歌演唱歌咏比赛、红色文化经典诗词朗诵等。在这些活动中,师生可以共同参加,分为教师组、行政领导组和学生组,这样一来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红色乡土文化”教育学习活动的氛围就会被较好地营造起来,当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践以后,他们受到的教育滋养的内在自省意识和觉悟性也会显著提升。

4.基于现代媒体技术下的红色乡土文化班会课建设,系统培养初中生的红色精神

目前各大基层学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已经全覆盖了,因此只要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尽心构建智慧型的“红色乡土文化”主题的班会课系列,并且循序渐进地在不同年级中定期开展红色乡土文化班级大行动等序列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把本区域的红色精神发扬和传承下去。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但系统性强而且针对性强,而且还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四、结语

论文结合会宁县的红色乡土文化的历史溯源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次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初中学生中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守的几个基本原则,最后构建了四个维度的策略,很好地为本区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加勋.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文化渗透的尝试.[J].学周刊,2012:13-16.

[2]吴美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120-123.

[3]江小飞.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1:45-47.

[4]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中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D].江南大学,2017:65-67.

[5]李长娟,王珏璟,赵准胜.乡村学校教育视域下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传承.[J].教学与管理,2018:37-42.

作者简介:盛晓娟,女,一级教师,初中数学教学,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陽初级中学。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红色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的实践与探索——以革命圣地会宁为例》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9]GHB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