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拨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弦
2020-12-23谢玲珑
谢玲珑
摘 要:词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起点,更是低段阅读教学中比较关键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理解词语的兴趣则显得尤为重要。从“触摸词语”“拓宽词语”“提升词语”三方面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以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语教学;小学低段;教学策略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就无所谓语言。词语掌握的水平对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正所谓“四两拨千斤”看似简单的词语教学却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的一个问题。
【片段1】一下21课《小壁虎借尾巴》词语教学中,教师出示“墙壁、蚊子、咬断”等词后又让学生读单个的生字,壁、墙等。第二板块就是分析课文内容,让孩子们找到小壁虎了解各自的尾巴作用后,一堂课就结束了。
反思: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结合。在本课中词语的出示只是为学习生字做铺垫,没能起到帮助阅读的作用。两张皮一分离,使得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支离破碎。
【片段2】二下《蜘蛛开店》的教学中“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到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学到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寂寞”说:蜘蛛每天都在网上他会说什么?学生A说:“我受不了了。”学生B说:“啊!太无聊了,没事情做!”教师说:“是啊!所以蜘蛛决定开一家店,缓解寂寞的感觉。”
反思:注重内容的分析而忽视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使教学空洞。语文学习后应让孩子们在脑中留下一些语言的痕迹。词语作为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显然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了解内容而缺少语言的积淀。
一、在直观形象中触摸词语,让理解流连
字词有褒贬,语言有冷暖。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怎么操作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直观形象,带领学生翱翔在词语的感性世界中,用五感去触摸词语的温度,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符转变成学生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1.借助汉字的象形特点理解词语
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借助汉字的图画特点,引领学生理解词语。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趣味性,也向学生渗透了祖国优秀历史文化教育。
如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文中,因为“私塾”这种事物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远,导致学生对词语理解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对“私塾”的理解等同于“学校”。因此教师并不急于解释,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意,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私”和“塾”形象地描绘出来,使汉字形象化,再阐述古时候的“私”和“塾”分别是怎样的。这时候解释是必要的,学生充满好奇,像跟随着老师考古挖掘一样。如此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私塾”一词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所以,教师不妨思考一些词语的象形代表含义,从具体的象形文字中挖掘词语的温度。对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象形字可以归入此类进行教学。
2.借助插图等直观教具理解词语
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直观且画面优美,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反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例如,古诗中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词语,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敕勒歌》的教學中,理解“笼盖四野”这个词语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词语与插图对照,无需多费口舌,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又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实物蒲公英乘风飞去的画面,学生就能理解“纷纷出发”这个词语。低年级孩子形象性思维占主要优势。基于这个特点,那么给他们直观的形象和有趣的引导,如此,他们的想象才有基础,他们的理解才有着力点,他们的表达才有源头。
二、在情境中拓宽词语,让理解渗透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词语的概念进行细分,并在情境中拓展词语,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久而久之,学生的言语在潜移默化中必会日渐精确、传神、丰富,语文素养必能得到提升。
1.借助表演理解词语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他们最爱表演和模仿。与借助工具书相比,学生更喜欢有效的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从亲身体验中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经常用表演来教学。
(于老师请了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老师顺势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
生答:“我在看看其他动物是不是真的像狐狸所说的那样怕它的威风。”
(学生继续表演,这时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呢?”
生答:“我怕老虎,狐狸后面跟着一头老虎。”
学生看了精彩的表演,“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就都明白了。学生再读课文时也就会读得特别有感情。
这说明,让学生在可看、可辨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通过动口、动眼、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获得的对词语的理解将会是十分深刻的。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词语
毋庸置疑,“比较”是词语学习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在《狐假虎威》一文中“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这里为什么用“窜”而不是用“跑”呢?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逐渐明白了:“跑”只是一个动作,而“窜”是逃跑、乱跑,说明老虎来了,狐狸很紧张地在逃跑。
除此之外,在园地字词句运用中也有许多选词填空的练习,这样的训练也能让学生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区分概念、领悟词意。
3.创设生活情境理解词语
“语境”是一种言语或语言的背景,是制约语义的“场”。在不同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语境兼具了词语解释和判断功能。离开语境,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就难以鉴赏。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从抽象转换成生动形象的。
在《寓言二则》一课中,教学“巴望”一词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巴望有近义词吗?”同学们马上说出“希望”“盼望”,教师追问:“你目前最希望什么?”同学们兴奋地交流着,有的说:“我希望得到六一礼物。”有的说:“我希望能吃到生日蛋糕。”还有的说:“我希望早点和妈妈去外国旅游。”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都盼望著美好的日子早点到来,但我们仍要静心好好学习,农夫一心想禾苗快点长大,时时刻刻去地里转着。他是多么迫切希望禾苗快点儿长高,所以在这里巴望是表达一种急切的心理。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巴望”进行说话练习。在语言迁移运用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情境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在运用中提升词语,让理解升华
学以致用,无论是感受也好,积累也罢,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表达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解词的确切性,还要注意词的练习和运用。前者是掌握词语的基础,后者才是掌握词语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把词语放入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们主动地运用。
1.用词造句,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引导学生从书本上联系生活中接触过的或看到过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中取材,以丰富造句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造出了内容不同的句子。在《花的学校》“急急忙忙”一词的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平时会急急忙忙地干些什么呀?学生有的说:“星期六,我急急忙忙地准备去上兴趣班。”有的说:“我和爸爸急急忙忙地去看望受伤的奶奶。”这些随文的口头造句训练是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之一。这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发散思维、消化巩固所学词语都有很大帮助。
2.通过词语,复述故事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新教材在编排时提倡让学生用词复述课文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树和喜鹊》的课后习题出示:
从前、喜鹊、孤单、叽叽喳喳
后来、邻居、快乐、安安静静
提问:从前树和喜鹊的生活是怎样的?后来为什么它们很快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并运用词语进行复述。这在巩固词语的基础上,还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巧借词语,拓展想象说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关键词语让学生感悟。如《葡萄沟》中“五光十色”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在哪儿见过五光十色?学生想象沙滩上有五光十色的贝壳,海底有五光十色的珍珠,商场里有五光十色的饰品……“五光十色”被学生还原成一幅幅图画,散发着诱人的色泽。葡萄沟的葡萄逐渐由生硬的字符变成了实物,仿佛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唾手可得……
另外,低段孩子喜欢看有趣的图画而且爱想象。因此,让他们在看图中运用词语,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也轻松地掌握了词语的运用。
词语教学能帮助链接学生与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它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与学生息息相通的桥梁。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而且能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当然,低段词语教学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他策略也都是可行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将会慢慢尝试,尽可能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黄长红.语文之本不能缺失:谈词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07(7):12-14.
[2]吴罗青.词语教学,精彩纷呈:赏析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词语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7(Z1):14-1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