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23黄晓君
黄晓君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要讲究艺术,重视对于学生的激励与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所谓激励,就是用语言、文字、方式方法等行为激发人们的情绪,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振作起来,增强信心和勇气,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小学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而美术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美术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激励;小学;美术
赏识与鼓励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质。因此,激励可以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小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激励特别在意。老师的每一次激励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名的认可,他们会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期待着老师的再次表扬。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说,面对小学生、面对抽象的学习压力,孩子们更需要不断被鼓励、被肯定,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当对于绘画技巧掌握得好、态度好的学生予以激励表扬,对于相对落后的学生也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总之,鼓励要发自内心,要使用创新性的语言,从而发挥激励式教学的优势。文章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激励式教学展开应用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一、激励的语言要真实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激励的语言一定要考虑其真实性,如果采取缺乏创新又缺乏真实性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反而会让他们感觉老师在敷衍,从而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同的学生激励的语言应是不同的。试想,上课时无论是哪个学生画了很棒的一幅画,你都加上一句“你真行!”“你真棒!”这样的激励能让他们接受吗?但一句“你比老师画得还好呢,我把你的画放到板报上,让其他同学向你学习。”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随时调整,我们应该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学习动力,从而促进美术课程效果的提升。
二、激励的方式要多样性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采用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拉近师生距离,营造愉悦、舒适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掘学生的美术潜力。
《学习的革命》中就曾提到过孩子们会因为别人的鼓励而获得更多的自信,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鼓励,这也是为什么鼓励往往可以催生更多优秀学生的原因,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美术老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之间的不同,例如同样画一只蝴蝶,可能有一些画得比较像,有的可能就不太像,这时候对于优秀的孩子要予以鼓励,对于另外一批孩子也要给予鼓励,可以说一些:“虽然这次画得不太好,但是你的方式和态度还是很好的,对于蝴蝶飞舞的认知也是很到位的”。不同的学生,激励的语言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的效果都是为了让孩子在下一次美术课表现得更好。
2.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习效果。在小学中段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向学生反馈激励性学习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美术学习。小学中段是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关键期,教师的肯定非常重要,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可以使用 “你的画真的很有想象力”“原来你画的太阳可以把画板照亮”等。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时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给出针对性评价,要有一定的客观性与权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借用格言、成语、名人效应
小孩子对于成语、名人的敬畏之心还是比较強烈的,因此在激励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源展开。为了活跃课堂,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在激励学生时可以使用格言警句、成语、名人效应等,如:学生画得好时,可以激励他说:“你是徐悲鸿的学生吗”,这样的激励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含量,增强了人格魅力。
三、激励的态度要真诚
态度决定一切。在语言真实的基础上,也要有真诚的态度。对小学生激励中可以加入认可、称赞,让小学生觉得激励的评价是从教师心灵深处出来的,才会唤起小学生的真情投入。老师激励的态度会融合很真诚的感情在里面,这种感染力可以让孩子们提升学习的热情,对于美术课程学习会有一种更深的感染力。
总之,激励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认可与期待,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激励语言、融合真诚的激励态度,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鼓舞中成长,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了如何利用激励教学方式,探索了几种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激励方法的对策,希望通过教师对美术的激励进而提升综合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世坤.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5):36-37.
[2]赖慧婕.小学中段美术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3):67-6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