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痕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

2020-12-23徐菲菲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小学数学

徐菲菲

摘 要:小学阶段是教育历程中最初始的阶段,数学科目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师的主要教学力量皆集中于此,此外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并不会面临升学问题,故而,教师要积极拓展新型教学手段,将课程与无痕教育理念相融合,为小学数学知识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及深入渗透无痕教育策略进行详细讲解,为其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多角度思考路径。

关键词:无痕教育;小学数学;课堂实效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又是用于巩固未来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许多教师会利用此时期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充实课堂,但也存在某些教师认为小学教学创新可有可无,且教学时间充足因此浑浑噩噩度日的情况。很多老师沿用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制定数学教学方法,而且并不会结合新教育理念。因此需要针对实际教学现状结合新理念来营造高效课堂并不断完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正确指导。

一、无痕教育的基本理念

无痕教育主要在于将意图隐藏,间接或直接通过语言和行为来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目标。且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实施实践方法,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最好能使学生萌发对未知知识的深入探究心理。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无痕教育现状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影响下,在数学课堂上尝试过渗透无痕教育,以隐藏课堂教育目标提升数学教育力量。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无痕教育的理解并不成熟,对课堂教学程度掌握不佳无法带动整个课堂,以至于在教学中途由于过多在意无痕教育的使用而丢失了教学重点,导致前功尽弃。另外,学生在小学阶段过于顽皮、缺乏耐心,面对教师辛苦设计的新教学方法参与感不佳,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于无痕教育的课堂活动创造与深入探究积极性过低,各种数学问题的指导痕迹也愈发明显,致使此阶段学生无法接受高质量教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无痕教育实施策略

1.精心导入知识,让学生无痕学习

无痕教育开展的基本条件便为教师需要对数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充分了解,能自如地通过教学内容来调整无痕教育实施办法,并且在此教学理念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能借助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控力提升教学水平。教师若要实施无痕教育理念,可以利用复习课程或创设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有效情景。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无痕教育并非在教学之初便明确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在此环境中不知不觉加入教师的情景创设中,跟着教师的节奏开始学习。

例如在讲解“千克和克”一课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此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像其他长度或面积单位换算与结果计算,可以在黑板上直接画图呈现,比较直观、具体。千克与克是比较抽象的重量式教学,因此让学生在课堂环境局限下快速理解知识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尝试实践操作、知识导入方法,为学生初步建立千克与克之间的概念换算与比较,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准备苹果、沙子、棉花、食盐和天秤几种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而后让学生观察在PPT中玩跷跷板的两位孩子,兩端在不断交换高低位置主要是因为什么?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重量不一样,所以比较轻的会被抬起。教师此时可以肯定学生:“没错,这也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有轻有重的,这与我们接下来所做的实验密切相关。”随后老师可询问:“既然物体是有重量的,那么大家想想如何能知道物体轻重呢?”随后便可以拿出之前准备的教学物品,让学生尝试着挑出自己熟悉的物品放在天平秤上测量。而且要让学生用手掂量每种物体的重量,尝试着找出自己单手力量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物品是哪个,用来与其他物品进行重量比较。此过程中学生被教师课堂节奏时刻牵引着,不知不觉便投入老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他们暂时忘却刻板的学习,而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

2.探索未知知识,做到无痕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相比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更具有逻辑性,需要教师根据内容设置教学实践方法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探究过程,而且要利用新、旧知识相互连接的作用,使其互相影响,让学生在教师的无痕教育中尽可能掌握与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过程中,首先就是要确定本节课开展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不同角度的物体、对称轴和镜面图形。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手制作各种立体图形,让其组成学习小组,在同一桌前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图形。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在各自的角度上观察的图形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学生回答不一样,有些学生观察的是线条,有的是斜面,有的是正面,让他们学会从全角度观察物体,基于此培养其空间理念和思维想象能力。或者就是在PPT上显示出一辆汽车的独立观察面,让学生反向推论在何种角度才可以看到此图形,让思维结构更加丰富,学会换角度思考。

无痕教育的出现,并非是一种在知识环境下所创设出的教学方法,更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传达,属于教育界的“心理学”,利用其使用原则与可制造出的课堂学习规律。将数学知识教育推向具有哲学与美学理念的境界,从本质上讲是追寻教育本源的过程,以此达到素质培养、育人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亚南.无痕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J].新课程(小学),2014(7):205.

[2]曹陈一.无痕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9):56,58.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小学数学
历史课堂实效与教学反思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