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绘本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23刘晨爽
刘晨爽
摘 要:绘本阅读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均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内容因其字数较少、直观且趣味性较强,能在特殊教育领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将针对绘本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特殊教育;绘本教学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2016年特殊教育领域相继颁布了盲、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新课标、新教材。“绘本”第一次出现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新课标充分考虑了培智学校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语言学习能力、情感发展需求等特点,按照弹性阅读的思路,提出阅读基本要求。“绘本”作为一个新的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教师所关注。从宏观角度讲,教师可从绘本资源的多元利用、各学科领域的紧密结合及延伸出的相关活动等方面来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指导,深化其各项能力。
一、特教学校为什么要进行绘本教学
绘本图文结合、风格多样、主题和内容多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文字浅显、内涵丰富,图画艺术性强,非常有利于培智学生建立概念,发展听、说和认知能力。绘本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它还可以与特校的多门课程有机结合。例如:绘本《首先有一个苹果》《点点点》这两本绘本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具象的角度理解数的概念;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每一个善举》也是生活适应课的优质教学素材;绘本《从头动到脚》生动的故事情节不但可以在生活语文课中得到运用,还可以在运动保健课中起到很好的效果。
绘本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广泛使用也有利于特殊儿童在识字量有限、理解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将绘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教师绘本阅读策略的典型误区
(一)持书姿势影响学生阅读效果
特教老师在绘本教学实践中,有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使用传统纸质绘本授课时手持绘本的姿势错误,导致学生阅读效果差。在特校小班教学模式下,很多老师在给学生讲绘本的时候以大家围坐共读纸质绘本的形式展开教学,这个时候正确的手持绘本方式应该是绘本正面朝向学生,保障学生可以正面阅读到绘本的主要内容。但绘本正面朝向学生时老师需要反向持书,这就考验了老师对绘本的熟练程度。
(二)一读到底影响学生专注力
教师在利用绘本上课时应该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特殊学生智力发育不健全,教师应针对其能力设计教学活动。一读到底的阅读方式对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挑战,容易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挫折,从而对绘本阅读丧失兴趣。
(三)忽略读图失去绘本的重要价值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特教老师在自身的成长环境中几乎没有接触过绘本教育,所以教师自身整体读图能力较弱,在使用绘本教学时极容易将“绘本教学”变成“故事教学”,把目光专注于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而忽略了图画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
三、绘本教学策略在特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精选绘本为教育把关
由于现在市场上绘本质量良莠不齐,特殊儿童心智与阅读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教师应当在课前认真筛选适合学生能力的绘本,配合不同的学科、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绘本。最初应当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在选择绘本时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兼顾绘本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让学生通过绘本学习不同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对绘本的新鲜感。
(二)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想要通过绘本教学来助力特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挖掘绘本资源的多种优势并进行延展。传统的纸质书籍对特殊儿童的吸引力较弱,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制作课件更容易吸引学生,增加其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与学生进行绘本共读的过程中,依照故事内容改变音调或加入音效,也能帮助学生,让孩子更喜欢阅读。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细节感兴趣或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讨论,延伸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绘本设计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三)绘本连接生活提高特殊儿童知识的运用水平
教师可利用特殊儿童对各项生活常识与规则的理解,通过绘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孩子将阅读与生活经验连接,提高绘本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绘本是一种非常符合特殊学生思维的教学工具,很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与自然课堂相比,绘本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借鉴。教师需要根据绘本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等情况对绘本进行挑选,对绘本故事进行改编和提炼。同时教师在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情境化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惠月英.智障兒童教育中的绘本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9(4).
[2]周迪,韩秋波,王书儿.特教学校数学绘本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基于北华大学与吉林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合作[J].现代交际,2019(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