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卷,妙笔生花
2020-12-23许美喜
许美喜
摘 要:高年段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学习自制力稳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在此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读寫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丰富写作视野;通过阅读进行仿写,提高语言构建能力;借助阅读途径完成文章续写,增强文学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读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学生应该多读多写,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运用规律,同时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文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模仿高质量的写作结构,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写作也能够将学生的阅读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阅读与写作分开讲解,导致学生虽然读了不少好文章,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依旧问题百出,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力。
一、阅读与积累,丰富学生语文写作视野
语文教材集大家之所长,每一篇文章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的佳作,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宝藏”,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领略多种类型的文章,欣赏多样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并将优秀的词句进行摘抄,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能够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情感与理性,为学生写作带来无限的灵感,避免出现下笔无神的状态。总之,当学生心中有“墨水”,才能够妙笔生花,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
例如,在学习《摔跤》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让学生初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可以用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两位主人公的摔跤过程?”学生纷纷回答老师的问题:“小嘎子和小胖墩先转了三四圈,然后小嘎子用脚钩小胖墩的腿,结果自己摔倒了。”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纷纷表扬大家的阅读总结能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将作者对主人公动作的细致描写进行标注,并向学生讲解描写“嘎子”和“小胖墩”的精彩词语,同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相关事迹。最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大家利用课下时间,写一篇关于‘我的×××主题作文。”由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成果进行写作练习,达到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阅读与仿写,提高学生语言构建能力
仿写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范文模仿其立意、构思或者表现手法等,既可以全仿也可以点仿。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仿写,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让学生完成学习能力的迁移。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针对某一事物进行描写,然后向学生展示范文,并分析范文的优势,最后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写作,从而完成“欣赏—写作—阅读”的循环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草原》这篇文章时,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草原美好风光的图像,并让学生描述草原景色,如:“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仿佛与天相连,让人心旷神怡。”当学生讲述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细细感受作者心目中的草原以及对草原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仿写,如文中“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根据该例子进行仿写:“人们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腾,无论到何处都像给广阔的草原添上了一笔的墨。”最后,教师让学生将仿写的句子与同桌互换进行点评,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三、阅读与续写,增强学生文学创造能力
高年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除了不断地阅读积累与仿写之外,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从而发展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教师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向学生讲解了文章内容,鲁滨孙在一次航海事故中独自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历经磨难,战胜种种困难,最终回到了他的祖国。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无限地畅想,鲁滨孙回到英国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通过续写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大提升,此外,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在续写过程中,主人公的思想与行为应该与原文中的形象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需要学生在长久、持续的坚持下增强自身的素养,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实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阅读与写作构建一座桥梁,让学生看到阅读与写作的整体价值与意义,尤其是高年段学生更应该勤奋好学,为荣升中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通过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以上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所总结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饶学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强化阅读: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析[J].亚太教育,2019(11):19-20.
[2]周琪雯.如何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有机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4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