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阶段
2020-12-23堵如芳
堵如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阅读对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首次将课外阅读材料编入了课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兴趣引导 以身示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要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儿童,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亲其师,信其道”,走进儿童世界,亲近儿童,了解儿童,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把教师比作“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眼里有儿童,心里有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一切远离儿童的研究都不是真的教育。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完善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从教学的角度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多读书、多品作品,不局限于只读书本上的内容,一定要做个渊博的文化人,所读书籍要有深度,有广度,历史、地理、民俗、古代文学作品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储备。
良好的阅读环境、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读物、合理的阅读评价机制,都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蹲下身子,倾听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儿童从自己的喜好及能力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可以看的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閱读素养。让学生喜欢阅读、愿意阅读、享受阅读,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兴趣引导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方法指导 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教学生认识生字词句,体会作者及编者的用意,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读者的视角感受文字的美好、情节的生动以及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引导学生的。
读书交流会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形式。小组里设有组长,只是组织安排秩序,不作观点垄断,强调人人自主,发表阅读观点,教师也只在大方向上引导。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为神话故事单元,共编排了四则中外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以及园地上的古诗《嫦娥》和“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阅读的《山海经》。为了鼓励学生自发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基于此,教师可以顺势组织一场神话故事读书交流会。可以出自于《山海经》,也可以是其他神话故事,规定必须在故事中挖掘出里面人物的精神品质,如勇敢、善良、一心为民等。最后,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感受。
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只要在对话互动,学生就是在实践阅读的方法,探索阅读的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三、思维主导 拓展延伸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思考文本是什么主题,即讲了一个什么概念?其次思考怎样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即如何界定概念,怎样与同伴交流,对于他人的问题,他得到书中寻找可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时,学生会将自己思考得来的阅读技巧及心得运用到不同的文本中,通过比较来验证自己的阅读思维成果,并进行修改调整。最后,当学生可以熟练掌握这个概念或阅读技巧后,他们就会思考在其他地方使用,学科知识就在学生大脑里建立了联系,形成了知识体系,于是完善了阅读思考的过程,思维主导,拓展延伸。
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的学习系统。概念建构、论证表述、实践运用、连接知识,阅读的过程便由这四个环节连接,并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可以改变人生。真正的阅读教育,就是要引领儿童不断超越自己认知的边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真正的阅读必然带来对已有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对个人知识谱系的更新与重写。儿童眼睛离开书本时,思考却一直在延伸,那么儿童阅读到的,不仅是书本文字,更多的是世界和人生。
参考文献:
[1]姜美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9(19):71.
[2]赵梦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元认知现状及干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向丽华.基于雨课堂的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