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财务审计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2020-12-23李红明闫景峰谢娟问亚楠
李红明 闫景峰 谢娟 问亚楠
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对大数据的挖掘梳理利用更为便捷,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社会全方位、大规模、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速度。数字化转型在催生产业技术升级、经营模式转换、消费理念更新的同时,也会因为人们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不适应,使转型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拟从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入手,简析内部财务审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较之过去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结算服务等传统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已经得到很大扩展,几乎涉及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既得益于有关经济金融政策的逐步完善,也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加快。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依靠较为健全的体制机制,内部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数字化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成也数字化,败也数字化。一方面,数据的归集、整理、分析大多由机器系统替代,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得核算更为便捷精准;另一方面,基于经济社会整体数字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商业银行及其相关服务需求方对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目前尽管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较为健全,人工智能水平较高,但仍有大量的财务人员疲于应付,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向内外监管和上级单位报送各类分析数据和报告。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财务管理理念、手段、方式方法的深刻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如何跟随改进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应思考的问题。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内部财务审计的难点
(一)审计目标和重点不够清晰
传统时期,商业银行内部财务审计比较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核算的准确性,分支机构、会计科目都可能是一个或者一类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发现的问题多以合规性问题为主。数字化转型前,不论是在传统银行时期,还是在电子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银行财务审计目标比较明确,从上世纪90年代完成商业化改革到股改上市,大约20-30年时间,各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经营指标真实性审计,而且是内审部门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个时期,财务审计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收入成本尤其是贷款利息收入和存款利息支出的真实性更是审计的重点所在,当然,这也与当时计算技术不够高、核算手段单一而且不够精准等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改造,特别是股改上市后,公司治理结构、内控机制日趋完善,核算分析差错几率大幅下降,致使审计人员对财务审计的目标和重点感到迷茫。众所周知,不论银行业还是实体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成效最终都会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損益体现出来,但是在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没有一项经营活动是财务部门可以单独控制的,这一点在集约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突出,以费用列支而言,不论审计是只关注列支结果是否合规,还是从费用分配、收益匹配、激励作用发挥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这些都可能涉及有关费用实际列支的基层网点、核算分析分支的内部财务部门,以及负责战略决策的高管层等,有些事关全行经营战略的财务资源匹配则可能涉及到客户和市场营销的主管部门等等。这些变化,本质上是由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多元化引起的,过去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支出基本都要占到收入、成本的70%以上,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经营收入日趋多元化,贷款利息收入独大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善,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甚至达到与贷款利息收入平分秋色的状况。商业银行经营的多元化、复杂化,客观上增加了财务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选择的角度和纬度,数字化转型后,核算的便捷化和简单重复性差错率大幅下降,也促使高管层降低对财务审计目标的关注度,甚至有些人会质疑开展财务审计的必要性是否存在,这就会使得财务审计目标和重点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二)内部核算关系较为复杂
过去较长时间内,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直接管控,商业银行财务核算较之工业企业,少了内部各类成本的核算分摊等,严格说主要是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核算内容和方式、手段则更为简单,从财务收支核算到会计科目列支对应关系直观明了,资金的流入流出清晰可追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商业银行从最初的储蓄通兑、电子联行到目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过去单一的信贷客户就可以细分为公司类、机构类、个人等等。一方面,使得银行业务更加广泛地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贷款投资,小到代缴水电费等,另一方面,也使得内部核算关系更为复杂,过去明晰的资金流向,由于系统核算的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内部账户过渡、归集匹配,债权债务关系和借贷方向看起来不甚明晰。对于脱离财务岗位实际工作较长时间的审计人员来说,要追索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必须弄清楚内部账务核算勾稽关系,否则真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数字化转型后,商业银行内部财务核算内容更为丰富、核算手段更为多样复杂。这里不妨以一个正常的贷款客户为例予以说明,过去国家对银行业管控较为严格,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后,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按期归还贷款利息,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央行多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并在较长时间内实行储蓄存款利息保值政策,如果经营情况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也会被容许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办理单位协议存款等差异化存款品种,即便这样,商业银行对该贷款企业的核算无非是发放贷款、收取贷款利息、支付存款利息,并提供资金汇划结算等简单的金融服务,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制后,经营范围较之前大幅扩充,加之有些大型集团客户内部推行资金商业化配置,促使众多央企或者处于垄断地位的资源型企业纷纷成立内部财务公司,有些财务公司事实上已经代替了大部分商业银行职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早已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被企业追捧的“蜜月”时期,准确地说,银行、企业是互为客户的,单一的贷款客户数量大幅下降,随之代替的是集贷款需求者、理财投资者、债券发行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综合型客户,可以说银企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来,银行内部的财务核算关系较之过去必然复杂许多。
(三)审计事项相对较为敏感
人、财、物都是较为敏感的事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重大财务问题,都会涉及被审计单位的核心商业秘密,牵扯到重要岗位人员,甚至是领导层,加之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如果能沟通协商一致,审计结果处理得好,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皆大欢喜,如果双方各持己见,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审计整体形象,甚至审计人员个人成长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也正是因为受国情、世情和财务審计敏感性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对财务审计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相对较弱。近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落实八项规定的细则,总的趋势是财经纪律要求更为严格,一旦发现问题就会追责,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对于财务类问题及其风险研判处于两难境地,不严格执行有关财务政策制度规定,就会造成风险疏漏,引发审计风险,遭遇监管处罚风险,但严格执行政策,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没有较强的财务资源支撑的市场竞争是苍白无力的,长此以往,丢失市场份额是迟早的事情,最终也会影响全行业务的稳健发展。财务审计事项之所以成为敏感事项,也与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人们的惯常认识不无关系。笔者以为,银行业商业化改革至今30多年,从上世纪引入学习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到后来从国家层面主导成立金融资产公司专门负责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虽然短期内减轻了银行的经营压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引起国家、央行、客户等各层面对商业银行商业性的足够认识,因为贷款形成不良大多被认定为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所致,这导致不良贷款剥离核销一批又出一批,大家见怪不怪。反观财务类问题,即便涉及金额很小,人们主观上都倾向于分析是否有主观人为原因,是否涉及道德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这些固有的观念客观上增加财务类问题的敏感性。
(四)审计人员畏难与轻视情绪并存
一方面,不论是传统时代,还是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财务审计较之信贷审计,要求更为具体精细,没有在财务及相关岗位工作或者经历过严格的实操培训,是很难胜任的,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但信贷或政策制度落实类审计则不同,即使没有相关从业经历,审前经过突击学习,基本上是可以应付的,政策制度吃得透、把握准,就会查得深,基本不会出现审计交不了差的尴尬情况。信贷类审计与财务类审计,就好比高考前夕的文科与理科,信贷类审计是可以突击训练的,而突击财务类审计相对就比较困难。以上如此种种,使不少财务审计人员心生畏惧,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财务较之其他业务,管理相对较为严格精细,出审计成果的难度相对较大,即使查出问题,可能也只是表现在基层,病因可能在于高层,责任很难认定,这样一来,审计人员认为查出财务问题本身比较难,即使查出也不一定得到高层的关注,而且处理追责也比较难,长此以往,审计人员业绩也将无从体现,难免产生畏难与轻视财务审计的情绪。
二、提升内部财务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财务理念,厘清财务审计目标及重点
方向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的集约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财务审计原来所关注的查错纠弊已经过时,换句话说,数字化背景下,该如何定位商业银行内部财务审计目标和重点,是一个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总的来说,要从过去的查错纠弊型、复合型向风险防控和效益促进方面转变。在商业银行经营日趋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趋势下,已经没有单纯的财务可言,要做好现代商业银行内部财务审计,必须树立大财务的理念,要把财务管理上升到集团战略管理的高度,不搞条线或者板块的固步自封,要把风险防控、效益导向等观念纳入大财务,并随着财务工作的延伸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阶段。要从落实党中央决策、外部监管及本行战略决策等多个纬度梳理财务审计的目标和重点。一是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金融工作大政方针在商业银行财务工作方面的贯彻落实情况。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本行是否得到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要求,是否结合本行工作实际得到落实等;二是关注外部监管的要求。近年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检查趋于严格,银行业真正进入强监管、强问责的时代,要把外部监管所关注的金融乱象纳入财务审计的范畴,对理财业务的真实性、负债业务的效益性以及客户信息保障性等做好核查和审计评价,尽可能减少因此引起的监管处罚和声誉风险;三是关注体制机制中的风险隐患。现代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既有系统机器的控制,也有人工干预,最终都要通过制度、流程、机制和人防的综合控制发挥效能,财务审计人员要关注其中的风险易发环节,将密码控制、不相容岗位交流等作为控制的重点;四是要关注重大财务事项安排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协调统一性,发挥财务审计前瞻性监督服务职能。不论在过去传统银行时期,还是现代商业银行,“三重一大”始终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数字化转型后,网上获取客户、临柜办理业务都比过去更为便捷了,但是内部真实的核算和风险控制却更加复杂严密,这样一来“三重一大”要求的执行情况就成为财务审计的重要抓手;五是要关注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和公平性。在审计中要多角度研究分析财务资源对总体业务经营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既不能抛开占有财务资源的基础,单纯分析某一业务或者某一时期业务经营发展情况,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财务资源与经营规模、发展质量相匹配,既要保证有限的财务资源配置合理,并能尽最大可能发挥效益性,又要充分考虑各个机构、产品条线的具体情况,兼顾公平,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配置对全员工作的激励作用。
(二)运用管理会计成果,提高内部财务审计质效
管理会计更多地为企业集团内部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目前管理会计在制造业、商业等行业的财务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商业银行普及应用程度较低,这主要是银行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属于严格管控行业,诸如利率、外汇等受央行和外汇监管部门管控,商业银行各级经营机构的自主权有限,开发应用管理会计系统的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把管理会计系统嵌在了内部财务管理平台或者其他综合分析系统,为内部管理和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帮助,这也为内审计工作借鉴管理会计成果提供了基础。审计人员要主动向财务人员学习,熟悉管理会计系统及其在各分支机构的推广应用情况,充分利用各类分析结果数据,为内部财务审计选样、确定重点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利用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和精准整合,直接出具管理类财务审计底稿,以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挖外引,多策并举,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离开业务岗位较长时间,超过10年以上者达到50%左右,面对日新月异的业务发展,审计人员普遍感到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日常通过学习政策制度、在审计现场向业务骨干学习等方法,或许能满足信贷审计的基本需要,但相对于技术性要求更高的财务审计,仅靠制度办法是难以胜任工作的。为此,加强财务审计培训必须要像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一样,常抓不懈。一是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新的制度办法、新系统上线升级等针对性培训,使审计人员熟悉各类核算管理系统,必要时候可以选派业务骨干到经营分支跟班学习。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熟悉掌握数字化转型后,资金流向、资源分配、损益归集等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及其控制要点,明白审计的切入点;二是开展业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轮岗,对审计人员进行“回炉”培训。一方面,让审计人员贴近业务经营管理实际,了解全行的战略决策意图,便于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思考审计,开拓审计视野,提升审计层次。另一方面,也让经营管理人员近距离了解风险防控的形势,以及监管部门和董高监对内控合规和审计工作的最新要求;三是适当抽调业务人员参与新型业务审计工作,针对国际业务、保理业务等新业务,如果现有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可以通过总行协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遇有资产处置业务审计的,也可以聘请外部专业评估机构或外审部门给予协助。
参考文献:
[1]曹卓.数字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战略财务管理,[J]天津科技,2019.
[2]卢联欢.从审计的视角分析银行财务管理工作,[J]财讯,2017.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西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