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畅享语文精彩
2020-12-23陈恬
陈恬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否高效,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文本解读是否鞭辟入里。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的思维才能受到有益的启示,其心灵受到的熏陶也会更加持久。可见,深度解读文本是成就一堂精彩语文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有效性”是衡量教学的最直接标准,更是教师奋斗的目标。而文本解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影响“有效性”这一指标的核心元素。为了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从深度入手,让“深入浅出”替代“浮光掠影”,让文本解读更加深刻、有效,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深的思考。
一、博览群书,拓展教学
文本解读的发起者是教师,其教学深度更取决于教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定位、采取的教学措施以及自身的知识修养,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深度。语文教师必须永不满足,执着追求,不仅需要研读大量的专业性书籍,更需要涉猎一些提高文学修养的书籍。
例如,在教学《匆匆》一课时,很多教师常常从文本开始讲起,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机的拓展,学生得到的自然是有限的知识,对文本的理解也会相对狭隘。以这篇文章为例,朱自清用丰富的表达形式,写出了对时光如逝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内涵。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一朵小花》中表达了同样的感慨。在这部作品里,普希金对一朵枯萎的小花产生了很多联想,他忍不住揣测这朵小花是由谁采摘、又是由谁扔下,它经历过怎样的春天,又是开向何方。诗人用清新伤感的语调写出了对光阴流逝的问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之情。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同样用淡雅中略带忧伤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光如梭的思考。再比如,陶渊明的诗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及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都表达了对时光长河的深深思考。
如果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修养,用更加广博的胸怀,深厚的知识,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向语文世界的大门,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精彩,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变换角色,转移视角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文本的读者,在教学者和读者之间进行有机切换,能够让教师更加审慎地对待教学。由此可见,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必然是建立在视角的转移与融合上。
例如,《渔歌子》这首诗歌,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色都是那样宁静、美好、和谐,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诗人只是在赞美春天吗?只是在表达自己因为沉醉在春天的美景中而忘怀一切的心情吗?在深入了解诗人的平生故事后,教师就可对诗中隐藏的人生志向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在当时的背景下,诗人不愿意和朝廷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宁愿放逐自己回歸山林,也不愿意为朝廷效命。所以诗人才会四海为家,浪迹天涯,醉心于山水,在江湖中以钓鱼人自居。看似写的是平淡无奇钓鱼经历,其实作者恰恰借“渔翁”这个身份表达自己,体现诗人崇尚自由生活的闲适心态。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追求教学深度,而不是浅尝辄止草草完成任务,有必要及时进行视角的转移,当视角转移,教师的心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看待文本的立场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
三、文眼切入,直击重点
除了转移视角,教师还需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选择好文本切入点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可以直击重点,将不重要的内容略过,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阅读效益。当教师明白这一点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选择文本切入点。切入点就像是“泉眼”,只有找准目标,才能带来清泉喷涌。这些切入点并不难寻找,无论是标题、文章的中心句还是线索情感,都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突破口。
例如,在执教《桂花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文章中的核心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展开深入分析。从文章的关键句入手,等于找准了文章的“泉眼”,从此处切入,必将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这一段话,然后结合文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母亲的看法就是事实吗?有没有什么事实根据?”在学生耐心回归原文后,发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小山的桂花是一样香的,不禁产生了很多疑问,“既然都是一样香,为什么母亲还要这样说呢?从中体现出什么?”在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深入思考后,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母亲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小山上的桂花更香,但是在记忆深处的桂花才是母亲最深的牵绊,这是任何地方的桂花都无可替代的,可见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深。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发现文章的切入点,就是发现串联全文的“主线”。教师找到这根“主线”,就等同于抓住了文本的命脉,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具有莫大的影响。
文本解读,就是让学生和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提高文本解读的成效,进而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和深度,让学生从中获取最大的阅读效应,走入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刘九生.课堂等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0-151.
[2]汪东玮.披文入情,建构魅力语文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9(3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