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

2020-12-23张亦真叶洁楠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归属感秩序

张亦真 叶洁楠

摘要:现代运动对于功能和形式的重视导致了设计千篇一律场面的出现,设计者对于环境本身硬性条件不断琢磨,却对环境背后的精神缺乏研究。本文以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作为研究主题。对场所精神的内涵和场所精神在新时代景观设计背景中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景观中表现出的场所精神设计,总结在设计中如何重新表达场所精神,提升自然和人类对于设计的认同感,使人与空间实现共鸣。

关键词:场所精神;秩序;归属感;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在现代城市里,街道和广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在,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概念延伸。现代的景观和建筑大多与场所无关,没有城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城市环境往往让人没有方向感。场所理论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提供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指明了景观设计的方向和目标——景观设计应是场所的重建从而探索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 景观设计下场所精神的含义

1.1 景观环境下的文化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师诺伯特·舒尔茨于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精神是指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有些场所因其独特的物质属性、抽象性或重大事件而被认为是特殊或值得纪念的场所[1]。人与场所的情感是相互归属、相互认同的,在忙碌的日子里,在个人和社区之间,它促进了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记忆和意图对社区这个地方的深深依恋。

1.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提出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研究中探求地域性、文化性特点。建筑师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的思想主张,追求“在发展中保护其格局的完整性”,在设计中不主张操刀大改而是秉持坚定的设计原则[2]。李刚根据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国情现状,提出地域性城市设计,主要包括文脉和场所设计以及生态设计两个方面。

1.2 景观环境下的文化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也越来越趋向于整体化走势,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相继出现,影响了国内国外大量的设计以及设计思想。随着设计思路和设计表达形式的“西方化”,在对本土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地域的本土特色,“照搬照抄”的方法并不符合当代我国大环境下独立自主的方向旗帜,也造成了场所同景观之间的鸿沟。

国际风格的流行很容易导致对地域特色的讨论和思考的缺失。如果对事物的理解是形式化的而不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形式化的设计就很容易漂流到一种肤浅的情感中,而建筑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也会沦为一种怀旧的、不复存在的感情。

2 场所精神在新时代中寓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2.1 评价场所精神的新作用

景观场所精神是景观设计的艺术体现,是基于形式、功能满足前提下的思想升华,需要设计者在做设计前与场地之间进行反复的对话交流,对场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提炼把握其中抽象的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上表达、展现出地方独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历史文脉特征、地域特征[3]。

2.2 评价场所精神的新意义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记忆的表达和空间的形式,可以恢复和复制一个失去的场所的内涵。在这些场所中,空间结构和不同特征的具体图像是场所精神的基础[4]。场所之所以拥有意义,是因为它蕴含着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主要来自于人群的自我认识。一个场所之所以被认同是由它的位置、空间形态和清晰的特征决定的,人们对场所意义的认知感体现在建筑和景观环境上。意义主体的表现与变异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方法,当所有这些元素都被精确地还原时,就会有成为一个强烈的、可以给人们一种环境认同感的地方[5]。时间的推移會带来现实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必须以尊重地方精神的方式来体现。

3 具体案例中场所精神的体现

3.1 商业乐园景观中的体现

主题乐园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按位置、规模、空间、体验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景观角度以软质、硬质、水体、绿化、建筑等多种元素归类。提到乐园设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作为乐园典范的迪士尼乐园。在决定建设上海迪士尼乐园的时候,迪士尼在中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将当地特色与美国文化进行了融会贯通,并将其嵌入了乐园设计中。

主题乐园在设计时也需要遵从一定的设计方法。首先是布局要求,上海迪士尼乐园场地占地40公顷,面积较大,所以选在城市边缘建造,乐园距离浦东国际机场较近,所以额外考虑了建筑的限高;动线设计要从功能出发,考虑行人的浏览速度、游玩兴趣。其次是竖向设计使游人可以欣赏到有层次感的景色。最后就是设计的重点细化部分——景观元素。乐园里大大小小的元素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而地面铺装、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灯光照明和植物种植排列方式都充斥着浓郁的迪士尼特色。

入口检票前的大广场,从上俯瞰下去是一朵巨大的白玉兰图案。白玉兰是上海的市花,中国也是玉兰的原产国。将当地文化作为代表放在设计中,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尊重。绿化上,选择的景观植物都是适应中国东南部气候的绿植,保证了景观的可持续性、本土性[6]。

在景观小品中,一个亮点是迪士尼的“十二朋友园”。顾名思义,“十二朋友”就是指中国的十二生肖,但在这里,十二个瑞兽被替换成了迪士尼童话世界中的形象,每一个形象都来自不同的故事,这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每每有游客经过时,都会不自主寻找自己的生肖动物。这个设计即发扬了迪士尼文化,又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特色。

迪士尼乐园的设计原则完全诠释了场所精神中的文化融合内涵,保护了原场地的地域性和景观的文化性。

3.2 实际案例的拓展运用

3.2.1 设计前期准备

设计场地选择了南京市聚宝山的一处老年颐养中心,针对建筑和周边场地设计了颐养康复景观。设计初期调研了周边绿化、水体、气候、土壤以及现有的设施,进行了以下的规划:

(1)了解国内外现有养老院景观的总体情况,并查阅国内外湿地植物和景观设计的结合情况。

(2)搜集当地素材及网络资料,熟悉了解当地风貌。

(3)大量翻阅国内外优秀康复景观经典案例,与实际地点相比较,加以学习借鉴。

(4)实地考察当地地理风貌、人文资源、道路情况、发展前景等,发布调查问卷,切实了解老年人需求,使设计与公园规划前景相契合,打造出风格一致、功能完善的景观。

(5)了解项目地气候特点和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可持续化的景观植物设计。

(6)注重景观文化性、地域性与新型设计方法的结合,打造出适合全年龄段的景观设计。

3.2.2 设计理念

(1)功能分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各个场地区域有机结合[7]。

(2)规划中传承南京文化特色、场地设计特色,所设计的景观反映养老院的服务特色和聚宝山公园郊野特点,做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3)“水景湿地、依托自然的山体、森林、登山道、漫步道”这些自然的和人工设置的景观,都非常自然平淡,但也恰恰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安逸的、适合他们生活的氛围。

(4)考虑到居住周期和使用率,场地景观应该规划可持续发展,使设计结构多样、协调、弹性强,并保护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3.2.3 设计原则

场地主要包括:滨水垂钓区、阳光草坪区、适合年轻人的健身区、亲属探望区、采摘种植区[8]、活动交流区。设计应根据场地特色,使用功能需求进行分类,既要满足老年人生理上的活动娱乐需求,又要满足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既要设置学习劳动等物质功能,又要满足益智交流、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等精神功能[9]。

3.2.4 设计手法

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相结合,大范围选择暖色系景观小品。基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进行功能设计,注重打造隐私与交流的空间环境,既要保证老年人在行动中的相对独立性,又要鼓励其与其他人相互沟通、保持联系,提高舒适度,增强安全感和个人领域感。为了确保用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还采用了适当的分隔和界定方法。

3.2.5 设计要素

(1)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了增加老年人交流的机会,吸引老年人到喷泉边散步或活动,老年公寓康复景观设置喷泉,喷泉周围合理布置方便休憩的座椅。

老年人在退居养老院之前都是社会的栋梁与精英,在户外景观中设计技能交流空间可以使担任个人技能教学的老人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老人之间交流少的问题,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的恢复。

景观中的部分花田景观可以分拨给部分手脚灵便的老人,让他们在精心照护各自分配的花艺区的同时,做到锻炼身体,增进交流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善。

(2)当地地理环境。植物:种植多种康养性植物是疗养花园的最大亮点。视觉是最直接的人体感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感到疲倦,植被不仅仅可以用来遮阴纳凉,植物的形态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苍翠的竹,挺拔的松、柏这些植物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活力,还能避免冬季落叶乔木带来的萧肃寂寥感。色彩对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看事物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一些观花植物,使它们错落有规律地绽放,能给老年人带来新鲜感和生命力。另外,有些植物还能在生理上带来积极作用。例如,薄荷、茉莉的气味可以提神醒脑,放松神经;茶树的根茎沁出汁液可用于治疗心脏病、风湿病、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采光:东南区域是设计范围内阳光最充分的区域。场地不单单是一片静谧的空间,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因此,此片区域可以规划为亲友见面、攀谈的场所。地形:西南区高差较大,地形变化多,可以将荒废的小湖充分利用起来,纳入景观轴线,用环形的路营造出趣味空间。在此区域中种植花田灌木、观果植物,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遵循选择本地植物的准则。老人亲自养护植物可以使其充分发挥兴趣爱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对场地精神的诠释。水体:将湖面形状重新规划,完善安全保障,增设湖边眺台围栏。湖中划分了生态浮岛和木栈道,为场地增加了活力。导视:考虑到老年人年龄增长,生理感官不同程度的退化,本设计对场地照明进行了重新规划,增加了照明装置,在道路两侧增设地灯,并设计了南京城墙符号的标识,增大字号,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使之更加醒目,方便识别[10]。

各个空间大小穿插,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连接、相互渗透,既保证了老年人行动时的相对独立,又能吸引他人加入和保持聯系,增强了老人的舒适感、安全感和领域感。

4 结语

当今社会中,老龄化是无法阻挡的。但在这样的趋势下作为设计师要不断完善设计,以场地理念为基础,尊重场地现状,同时融入当地景观元素,找出能代表场地的符号,创造出既能表现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尊重自然条件,又能满足人群审美需求和使用功能的设计才是当今设计界要寻求的出路。

要重建地方精神,必须运用强化的手段,使空间物质感知成为对空间特征的精神感知,强化地方的直观感受和“象征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培养方向感和认同感。在进行景观创作时,只有将场所精神的内涵运用到设计中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提取地域的特色,文化的精粹,尊重使用者的需求和自身条件,才能营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间氛围,传达出景观设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莫文静.基于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磁器口后街概念规划为例[J].重庆建筑,2019,18(01):18-21.

[2] 洪丽,蔡佳淇.纪念性场所表达人文精神的景观营造手法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15):188-190.

[3] 芮晨晨,周琦,孔德金.大地艺术在景观中的人性化探索[J].设计(下),2018(12):124-126.

[4] 张旸.设计领域创造力研究的必要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4):20-23.

[5] 赵晓晴,熊瑶.区域性文化特色的地铁景观艺术化营造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2):50-51.

[6] 祝遵凌,火艳,李燕楠.八种木本植物分布区预测及适生性分析与景观应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6):146-147.

[7] 祝遵凌.祝遵凌:让可持续设计真正为人服务[J].设计,2019,32(16):76-80.

[8] 吴曼.浅谈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评论,2017(04):170-173.

[9] 施爱芹,何疏悦,黄滢.慢行交通在老城区景观带的规划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12):191-195.

[10] 徐若愚,火艳.文化景观中导视系统设计的研究[J].设计(上),2018(12):55-57.

作者简介:张亦真(1997—),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与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归属感秩序
秩序与自由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孤独与秩序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