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创新思路及未来走向
2020-12-23王宁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习近平新时期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传播人,因此,加强高等学校角色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并用于课堂,指导实践,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教育创新 创新型人才 发展路径
课题: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追赶超越背景下陕西省科技人才生态系统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Z151),课题主持人:张涛,课题参与人:张雯 王宁,课题计划完成时间:2021年6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肯定了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强调将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解决高校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引领时代、贴近校情、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教学改革,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过程中推动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构成
教师是高等学校和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要依赖于教师。教师作为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基础。高校教师创新教育需要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创造新学说、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
1.基础知识能力的把握
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其教学质量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想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就需要以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不断的创新学习和实践与未来走向形成契机,并利用创新思维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教师的创新知识结构也就越合理。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第一,教师要关心本专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观察学习,及时掌握专业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本专业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第二,教师还需要结合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新思路,因材施教,进而更好地教导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意识的提升
创新思路内化于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坚定的人格特质。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教师的意愿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尝试采取各类具体的创新行为。在创新过程中保持耐心与信心,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探讨,运用学术上的权威性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带领学生们挖掘事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创新本身的风险要求教师在具备创新意愿的同时,学校必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最大化增加教师创新的潜在收益,最小化教师创新的成本,最大程度上降低创新的风险,使教师创新具有一个较为宽松可靠、能够试错、逐步推进的制度环境。
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创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创新教育的兴起为教师教育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供了新思路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从以往模仿加工到现在自主创新的时期,这对我国人力资源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高校作为人力资源队伍培养的主战场,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以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队伍,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要求。首先,教育创新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理念等的重构,另一方面,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落到了实处,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第二,教育创新更加强调对行动层面的开拓,提升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开创新的事业和新的岗位,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第三,专业不同使得教师教育的方法也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即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根据自身的专业寻求适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2.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
教师专业的标准代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想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需要以“标准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教育。近几年,我国先后颁发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制度,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的经验,对高校教师所从事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和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就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的质量建立了坐标。其中,教师“标准化”和“专业化”中主要倡导了“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注重师德師风”“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下,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发展方向。
3.“创新型教师”成为教育创新思路的重要价值取向
首先要加速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高校各专业办学标准的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教育基地。其次要鼓励更多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师范专业,并开展教师教育,突出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最后要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双师型”“创新型”的高校教师。
新常态下高等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走向
高校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多元性,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又能有效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创新成为新时期下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的问题。
1.坚持以价值塑造和信仰培育为核心的整体性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面对的是什么人、想要培养成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时代需要什么人以及面向这些人传授什么知识等基础性问题。德才兼备、汇通中外、敏于时代、情怀家国、敢于创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特征。因此,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需要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掌握更多创新知识和文化精髓;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通过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掌握更多思政知识,在合作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优化教师队伍,转变传统直接灌输的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发挥高校教师的育人作用。
2.摒弃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教育方法
(1)采用“灌输式+启发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知识理解能力
在遵循“灌输式+启发式”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以及对创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启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创新知识,还需要感悟创新教育带来的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觉悟。最后,将“灌输式+启发式”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从而转变以往直接灌输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2)建立第二课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是创新的重要形式。在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的限制,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多媒体设施、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并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展开互动式教学。例如:通过课堂实践练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组织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更多创业知识。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发现新的观念和创业思维。另外,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实行一对一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现状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未来方向的把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发挥自身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希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这与企业用人形成了相互的契机。由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有效果,因此,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学生方面,需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发展中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3.加強高校教师的政治觉悟和高度的责任感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已经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大高校着力打造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通过对高校师资的打造,让教师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思政理论的魅力和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为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微信群、QQ群等线上互动形式,并在线下进行知识讨论和发表感悟。这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从而让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创新教育知识。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林晓凡、郭锂:《面向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慕课应用模式研究——基于中国24个地区1449份样本的调查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61-66页、97页。
[2]秦炜炜、洪晔、马艳芸:《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动因、挑战与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Z1期,第60-62页。
[3]杨合松:《双创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S2期,第207-209页。
[4]厉越:《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创新转型发展机制及其启示》,《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年第2期,第24-29页。
[5]史静寰、叶之红、胡建华 等:《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5期,第1-14页。
[6]王晓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第43-45页。
[7]董泽芳、牛君霞:《回归大学之道——对我国大学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建议》,《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第9-14页、20页。
[8]郭建锋、花会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优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第114-117页。
[9]方明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回顾与反思》,《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29-136页。
[10]宋争辉:《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趋势、内涵与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10-16页。
[11]马陆亭:《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论要点》,《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期,第1-14页。
[12]李芒、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10期,第11-17页、50页。
[13]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学术论坛》2016年第3期,第150-154页。
[14]李雷鹏:《提升高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8期,第70-73页。
[15]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第4-19页。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