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农家书屋为农家
2020-12-23卫明珠王超
卫明珠 王超
一个小小的村农家书屋,先后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它为何如此受农民欢迎,取得这么高的荣誉?近日,笔者来到这个远近闻名的书香之村——永济市开张镇东陈村,亲身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党的政策就是好!不仅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提供这么多文化惠民的机会。”走进位于村中央的书屋,正在选书阅读的村民刘选民感叹,“你看,图书品种多齐全,生活类、科技类、历史类,还有儿童类图书,可以随便借阅。别看这小小的书屋,对我们村的果树管理帮助太大了,好多管理技术都是从书本里学来的,现在果树产量质量都大幅提升,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图书管理员名叫张长廷,是一位85岁高龄的农业战线退休干部。自从村农家书屋成立以来,他主动担任起书屋管理员的职务。被评为国家高级农艺师的他,提起农家书屋的情况如数家珍。“我们农家书屋目前有各类书籍1928册(套),村民每年借书130余人次,每年来此阅读的村民达670人次,以种植户和学生居多……”
笔者看到,面积不大的书屋内人头攒动,书架上的图书码放得整整齐齐,借阅登记本认真清楚。张长廷说,东陈村农家书屋建立了标准的图书借阅体系,设置了借阅本、图书更新书目记录手册、文化活动记录手册等,每一项与农家书屋相关的事项都一一记录在册。同时,书屋还根据村民农业生产时间设置了不同的借阅时间,农忙时分大部分村民将书带回家,农闲时分村民则更愿意来书屋看书,有的喜欢农业种植,有的爱看小说,有的爱看养生保健,不知不觉间,村民们已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今年65岁的村民刘选民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活学活用,是村里有名的种地行家,几年下来,他的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在村里首屈一指。“九月施肥、冬季修剪、开年浇水、开花打药、疏花疏果追肥浇水……”他告诉笔者,过去没有什么知识,种地基本凭经验,收成多少全靠老天,自从书屋建立后,他一有时间就过来学习农技知识,并把种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打药、施肥、浇水等时间节点、用计用量都记录下来。如今,他的学习笔记本已经写得密密麻麻。
开张镇文化站站长张文锋经常到书屋了解情况,村民对图书的需求他了如指掌。“过去,村民遇到农业生产、养生保健的问题,都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自从农家书屋建立起来,村民可以找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书来读。”随行的永济市文化局局长李全洲向笔者介绍,今年3月份以来,永济市全面启动并逐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改革,将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建为图书馆分馆,选取了25个核心村建成图书馆村级服务点,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同时,将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服务模式,从今年起将各村农家书屋的专项资金整合统筹在一起,采取以25个中心村为核心向周围十余个村辐射的方式流转图书资源,每月流通一次的新模式运行。新模式不仅方便群众,也节省了购书经费,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书籍文献。
农家书屋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已让永济市广大农民得到了文化实惠,在建立统一的借阅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安装了统一的免费开放公示栏的基础上,还开设十九大时政宣传和科技讲座、講故事、演讲及适合农村有价值的文化记忆活动培训,农家书屋已真正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来源:《运城日报》)
绛州鼓乐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鼓乐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
绛州鼓乐,海外亦称绛州大鼓。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绛州鼓乐凝聚和沉淀了黄河儿女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粗犷浑厚,慷慨激越,炽烈洒脱,刚劲奔放。它凭借了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而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译一个完整故事,被称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2003年2月,新绛县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是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口头文学,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
万荣笑话是中国汉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万荣笑话幽默产生的机制在于其对语言、叙述策略、对象、情景、逻辑机制和框架对立这几个语言知识资源灵活处理运用。万荣笑话作为一种汉族民间口头文学,一种地方文化特产,被称为黄土地上的幽默之花。
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齊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保护神、武财神为一体的全能神,其信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大多数行业的相关人群。
运城地区关公信俗有庙祭、家祭、临时性祭祀、行业和会馆祭祀等表现形式。比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佛诞日及九月初九重阳节举行3次大规模的关公庙祭活动。四月初八的关公祭典活动,在解州关帝庙举行一系列祭拜仪式后,关公像被从大庙抬出,巡游整个解州镇,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农历六月二十四,社区民众于常平村家庙,祭拜关公三代祖宗,并请戏班演出关公戏。农历九月初九,关庙举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祭典活动。沿袭着鸣鼓、迎神、初献、奠玉帛、上香、进俎、亚献、读祝行、终献、饮福酒、送神、望燎、献艺、礼毕、上布施等传统仪规,关公锣鼓、关公戏曲表演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伴随着近三个小时的祭典活动。关公信俗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绵延产生着重要作用。
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闹社火或者节庆日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万荣花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种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种是多鼓,鼓系于头部、胸部、右肩及两腿中间,最多者一人可系十多个鼓。
万荣花鼓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既有美感又富于表现力。其动作健美有劲,如虎之威风,如猿之敏捷。当地有谚语形容:“手打鼓子脚踏锣,脑袋摇的就是钹”。它的套子很多,有一点油、风搅雪、干炒豆、狗撕咬,还有二锤、紧三锤、四锤、五锤,走圆场、龙摆尾等等。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集舞蹈、戏剧、体育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价值。
万荣抬阁
万荣抬阁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是植身于河东大地的一朵艺术之花。
万荣抬阁立意新颖,内容丰富,以奇制胜,以险绝伦。一出折子戏,一个故事,一段传说就是一架抬阁,妙不可言,各有特色,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万荣抬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制作工序繁多,设计复杂,物力、财力消耗大,公众参与程度高,是融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在稷山县,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热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近年来,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