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大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020-12-23杨吉东殷兆贤

知识文库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教材

杨吉东 殷兆贤

对于好多孩子来说,学习数学是一种苦闷乏味的心理路程,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心理负担也会越重,内心都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教学活动、有效的问题探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能使学生乐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上,在老师的启发指点下,能将“问题”得以解决,这样的课堂,不就是高效的课堂吗?学生学不好数学的苦闷,是不是也能得到了缓解呢!

2017年,有幸聆听了仰慕已久的数学教育名师黄爱华老师的一场关于“大问题”的课例和讲座,初次接触到了大问题教学。之后,通过网络研读许多相关资料,认识到“大问题教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能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型课堂,这也是吸引我的关键所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先的“两能”修改为“四能”,即: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又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所以在我们几位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申报成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 联盟学校, 联盟学校编号为:JLEDU-LM087。还申报了子课题《“大问题”教学的导学策略研究》也通过审核,确立为子课题,该自选课题的编号为JLEDU-KT087。希望通过几年和总课题的研讨,在提升我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效的同时,也能提升我们数学老师自己的专业能力。遗憾的是,学校不能为老师提供课题组所要求的“每年要参加集体研修汇报、教学交流等活动”的经费。所以,几年来,不论是联盟校工作还是子课题的研讨,都基本搁浅。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此课题的研究热情。2018年,我以《“大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为研究课题,申报省级课题,并顺利通过鉴定,课题编号[JYG2018765]。

1 认识“大问题”

“大问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称之为“大问题”。通过学习才知道:“大问题教学”中的“大问题”,并不指问题的“大小”,而指的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黄爱华课题组为“大问题”的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大问题教学”,就是指通过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教学。“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数学课堂探索,使学生获得思考、表达、成就等多维度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问题”教学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以问题为主线,已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这也是“大问题”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大问题”教学的标签。“大问题”教学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所提出的“大问题”是指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思考。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以“大问题”引导教学,以“大问题”支撑课堂,以问题始,以问题续,以问题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大问题”教学的核心所在。

通过对“大问题”的学习,我们也制定了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课题研究,我们要达到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要努力达到“一问抵许多问”的效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听课调查,掌握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方会诊,探索出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教学策略和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重点还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自主探求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 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具体听课观课中发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第二,数学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真正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可探究的问题不多。第三,数学课堂教师的提问存在繁、杂、小、碎的现象比较普遍,是非性的判断性问题充满课堂,无法真正达到给予学生足够问题空间的目的,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但实效性不高。第四,“教”与“学”不相和谐,甚至严重脱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问到底”的现象依然普遍;第五,教师研读教材不深,老师首先都缺乏问题意识,有时所提的问题太大,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有时所提的问题又不能在关键处,使得讨论费时而无效。第六,目前来看,不论是我们身边还是网络方面,关于“大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课题组没有经费来源,更谈不上外出学习,存在好多瓶颈。

3 如何解决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在课堂教學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分析原因,还是我们的学习不到位,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一个客观的前景预测和规划、在教学时不能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没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更多的是“教死书”、“死教书”,充其量,就是在做一些文字的搬运而已。教法不新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不了学生;语言生硬,没有启发性;问题设置简单,没有深究性。所以,我作为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成立之后,我们首要坚决的问题就是学习和认识的问题。

在申报“大问题”教学的子课题时,课题组提供了一些网络文章和参考书目、光盘,我们申报省级课题后,我就自己将这些参考书目和光盘都购买回来。除了让老师们研读教材之外,我还要求他们认真研究和观看黄爱华老师的教学实况光盘,我们也先从模仿做起。从我个人来说,模仿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很适合刚入职的年轻老师。尤其是对于《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一书的研读,不但要撰写了心得,还要仿照书上的教学设计案例,自己每学期都要设计不少于五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尝试应用到课堂中。此外,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要上好一节“大问题“教学汇报课。

《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中的设计案例,首先倡导的是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研读教材,再从中提炼出“大问题”。在以前的外出培训中,经常听专家们说北师大版的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问题串”,我对此并不太了解,因为我们当地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今年在外支教中,我所在的学校正好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课本,我在过去的半学期中,认识研读了一下北师大版的四年级数学课本以及教师用书,真地受益匪浅。尤其是解决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所提问题简单、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研讨、打不到“一问抵多问”目的等等问题。再对照人教版课本以及教师用书,其实只要认真对照研读,也能解决以上问题。

总的来看,“大问题教学”,是一种真正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给予学生大空间,呈现教育大格局的模式。“大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数学课堂探索,使学生获得思考、表达、成就等多维度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题设置和解答,必须是以“学”为中心,它既不是浪费教学时间的课堂引入,更不是流于形式的教学活动,而是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提高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认知水平,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1.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2.嘉峪关市安远沟小学)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教材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教材精读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