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析
2020-12-23胡秋颖
胡秋颖
【摘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先提出了逻辑思维的方法,然后具体详细地论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集中整合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合理设计拓展练习、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等,旨在确保学生真正获取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体上赋予小学数学教学全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数学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策略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更加明确提出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尤其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这已经成为了诸多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力条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效化数学教学环境的顺利构建,从而确保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稳步提升。
一、逻辑思维的方法
对于逻辑思维来说,在思维方式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逻辑思维方式与自然规律相契合。由于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等特点突出,所以必须加强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现对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一)表现推导法
表现推导法要求教师要将数学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以此来对问题进行推导和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推导法表现出来,应将问题的特殊性发挥出来,从问题研究过渡到推导解决。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两个两位小数相乘,乘积会是四位小数吗?”一些学生回答道“不正确”。基于此,教师在表现推导法的帮助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检验法
实践检验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常见。一般来说,一个理论知识,需要进行验证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必须要树立高度的严谨意识。在学生实验验证的情况下,应开展多次实验,体现出重复性特点,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学生探究知识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方式来进行。
(三)比较研究法
基于理论视角,主要是指对比分析至少为两个的实验结论,比如在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概念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并不陌生,所以可以将其视为“引子”。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整数乘法对积进行计算,然后点小数点,其中,要明确因数中含有小数的数量,随即在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数学知识的简单性显著,所以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掌握。但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难度性愈发高涨,一旦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很难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基于此,加强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维、勇于探究的思维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探究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红4天读了20页,平均每天读多少?”学生可以迅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再次进行提问“那么一个星期后小红可以读多少页呢?”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35页(5×7)。”在教师思维引导的帮助下,可以使学生对“归一”问题的解决予以正确理解,由于教学方法实现了有简到难的顺利过渡,而且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所以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理解深度。基于此,在思维训练的帮助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其理论性特点显著,所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要注重提问这一环节。所以教师应对课堂提问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考虑,从而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
比如,在计算梯形面积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整个过程进行回忆,然后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对梯形面積进行计算吗?”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思维的发挥,然后引导学生借助不同形式来解决问题,如拼接法和剪纸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将学生思维予以拓展化。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灵活性的情况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加强学生思维灵活的培养非常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的题目包括简单和复杂的,通过加强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可以显著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效率。比如,在某一晚会上,主持人在8个纸团中分别写了唱歌、跳舞、自由表演字样,其数量分别为4个、2个、2个,教师可以问学生哪一种纸团摸到的概率最大?基于此,对于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集中整合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
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整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通过合理运用数学理论知识,可以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创造便捷性。因此,教师应使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确保学生高度理解数学知识,并认识到数学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数学知识确保实际问题的顺利解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应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举例,确保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的稳步提升。如教师可以出示如下应用题“养猪场在将猪投放到市场中,主要按照3次来进行。第一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3多100只,第二次卖出150只,第三次卖出的比总数的1/4少120只,问总共投放了多少只猪?”在学生解决这道题时,教师要发挥出自己的引导性角色,让学生加强假设法的应用,将问题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有助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合理设计拓展练习
对于课外练习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范围的拓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占据着关键地位。通过课外练习题,可以对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并将学生的视野范围拓展开来,从而在整体上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上来。在课外练习题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设计练习内容时,要遵循精益求精原则,避免对相同知识点进行多次、反复地考察。其次,要结合班级学生整体情况,合理设计课外拓展练习的难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乘法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外拓展练习内容中,可以选择除法的简单训练方式,如向学生提问“56应该如何拆分,36的拆分方法大概有几种?”基于此,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应将条理性和步骤性体现出来。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要想满足思考能力培养的条理性需求,应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予以巩固化,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落实下去。
比如,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解概念知识,也要使学生对概念背后蕴藏的含义进行了解。在乘法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对乘法的概念进行了解,也要加强“数学小棒”方式的应用,确保学生能够借助相同数的连加,如3+3+3,对乘法概念予以深度了解。然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学小棒对5×3等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乘法的认知能力,将乘法的概念予以巩固化,从而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条理性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注意要点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必须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渗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对于教学科研组来说,应从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目标出发,加强进阶图的制作,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优势,对不同年龄和年级的学生情况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逻辑思维能力标准,确保各个教学知识点都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在培养方面,应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予以尊重的态度,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趋势相一致。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其逻辑素养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应注重将自身的逻辑思维水平提升上来,发挥出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保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维持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创造性和热情,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对于教师而言,应予以大力指导和引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善于优化和调整提问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拉近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能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王莲芳.試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 :138.
[2]陈守庄.专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科学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科学大众,2020,(04) :49.
[3]杨万桥.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144.
[4]周静.让学生“插上”自由思维的“翅膀”——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31) :57.
[5]涂惠兰.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9) :19.
[6]陈亚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8,(34) :33.
[7]梁颖.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读与写,2018,(05) :153.
[8]舒小芳.问题导入,深化理解——论小学数学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J].数码设计,2017,(11)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