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2020-12-23寇伟锋王雯雯姜超强周磊武克才
寇伟锋 王雯雯 姜超强 周磊 武克才
摘 要: 从品种选择、大棚准备、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定植后管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皖北地区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分析比较采用该技术模式与其他种植模式对板栗南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发现采用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较普通大棚吊蔓产量增加10%、总收益提高32%,可为皖北地区板栗南瓜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板栗南瓜; 大棚; 吊蔓栽培; 水肥一体化; 皖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42.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0)11-102-03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是典型的农耕地区,农业经济效率整体较低。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皖北地区应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果业、蔬菜、中草药、花卉等特色产业的发展[1]。发展特色瓜菜,打造绿色品牌,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板栗南瓜是一种特色高档瓜果,是小瓜型早熟南瓜新品种,色彩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味如板栗,被称为南瓜中的精品[2]。板栗南瓜已成为“春淡”季的重要瓜菜种类之一,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普遍采用大棚覆膜吊蔓栽培技术促进南瓜提早上市。因此,研究、推广板栗南瓜的大棚吊蔓栽培技术对解决春季蔬菜匮乏有着重要意义[3]。皖北地区2—4月份气温波动较大,5月份气温迅速升高,且进入6月份时常伴有长时间的梅雨期,露地栽培南瓜很难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因此,研究探索板栗南瓜的大棚覆膜吊蔓栽培对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益均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主要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经过2018—2020年的引种、试种及筛选,发现‘贝栗7号‘贝栗4号‘绿贝贝等是皖北地区较为适宜的板栗南瓜品种。
1.2 大棚准备
1.2.1 整地施肥 整地前667 m2撒施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复合肥(m钾∶m磷∶m钾=15∶15∶15)40~50 kg,磷肥20~30 kg。土壤深耕20~30 cm,耙平打碎,做畦。畦面宽80~100 cm,畦高25 cm。
1.2.2 铺设滴灌带 为了提高水肥供应及其利用率,在沿种植行的畦面上铺设滴灌带,然后再覆盖银黑色双面地膜,并将四周用土压实。
1.2.3 搭建吊蔓架 在种植行上方(高度约2 m)拉钢丝,绑吊蔓绳。
1.3 播种育苗
采用穴盘育苗,早春大棚的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浸种3~4 h后控干水分,置于28~30 ℃下保湿催芽,待种子刚露白时点播于穴盘,每穴1粒,幼芽朝下,并用消毒后的营养土进行覆盖,覆土厚度约1 cm,播种后穴盘上覆盖塑料薄膜。
1.4 移栽定植
根据笔者的试验结果,皖北地区大棚板栗南瓜适宜的移栽定植时间为2月底至3月上旬。移栽前3 d瓜苗可用甲基硫菌灵或百菌清800倍液叶面喷雾,在地膜上打好移栽定植孔。选择健壮无病害的2叶1心幼苗从育苗盘中取出,连同营养土植于定植穴,扶正、培土、稍压实于穴中,深度以子叶略高于地面为宜,每穴定植1株,定植后及时浇透水。栽培密度:单蔓种植行距1.2 m,雙蔓行距2 m,株距均为50 cm。单蔓和双蔓种植667 m2密度分别为1 110、660株。
1.5 定植后管理
1.5.1 大棚温湿度控制 皖北地区早春气温较低,瓜苗定植后畦面要扣小拱棚或在大棚内套二膜提高温度、防止寒害。缓苗期为提高棚温及地温一般不通风或少通风,缓苗后适时通风换气,一般随着棚外温度升高,通风量逐渐增加。棚内温度白天应维持在20~30 ℃、夜间12 ℃以上;湿度以60%左右为宜。
1.5.2 整枝定蔓、吊蔓 板栗南瓜通常采用单蔓或双蔓整枝[3]。单蔓整枝保留主蔓,其余侧枝全部清除。双蔓整枝,当幼苗长到4片叶时进行摘心,促进侧蔓生成,然后选取2条长势一致、健壮的侧蔓,其余全部摘除。
1.5.3 促多开雌花 早春大棚当蔓长20~30 cm时,喷施增瓜灵。667 m2使用增瓜灵2~3袋(每袋15 g)对水15 kg,正反面喷雾至叶片完全湿润为宜,连续喷施2~3次,处理后约14 d可看到连续雌花的形成。
1.5.4 授粉、定瓜 板栗南瓜大棚种植时,一般都需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激素处理。人工辅助授粉宜在晴天上午进行,将开放的雄花花瓣去掉,然后将花粉轻轻涂抹在雌花柱头上;也可选用南瓜坐果灵、防落素等激素对准雌花花蕊喷施处理。喷施增瓜灵后会出现连续雌花、连续坐果现象。单蔓自节间连续坐果开始向上留瓜,留5~6个为宜,双蔓每蔓留瓜4~5个,其余的全部摘除。定瓜后在最后瓜的上方留2片叶摘心,以备留二茬瓜用[4]。
1.5.5 控旺 板栗南瓜在喷施完增瓜灵15 d以后,当植株开始连续出现小瓜妞时,选择下午时间喷施多效唑或烯唑醇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控旺。
1.6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
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水肥管理,即可节水节肥还能降低棚内湿度。板栗南瓜移栽后缓苗前一般不浇水,成活后根据生长情况可适时浇水1次。开花坐果前,若瓜苗长势弱,可适当追施1次含氮量较高的水溶性肥料。板栗南瓜结果多,坐果后施用1次平衡肥,坐果20 d左右,膨果结束时再冲施1次高钾肥;后期若留二茬瓜,头茬采收后可立即再施用1次平衡肥。
1.7 病虫害防治
板栗南瓜大棚种植时病害以白粉病、病毒病为主,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等。
1.7.1 白粉病防治 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7 d喷洒1次,连喷2~3次。
1.7.2 病毒病防治 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8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
1.7.3 虫害防治 蚜虫是危害南瓜最为严重的害虫,可使用黄板对蚜虫进行诱杀。蚜虫、白粉虱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1.8 适时采收
根据3 a(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皖北地区板栗南瓜授粉后40 d左右即可采收。一般以瓜柄黄裂、瓜皮变为墨绿色,瓜面无茸毛为采收标准。采收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用剪刀将瓜柄基部剪平,留瓜柄长度不超过1.5 cm,轻拿轻放,避免果皮损伤[5]。
2 产量、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探讨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在皖北地区的效果,笔者于2019年在宿州市埇桥区以‘贝栗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棚吊蔓膜下滴灌、大棚吊蔓和大棚爬地种植3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990 m2,3个处理统一育苗,2月11日同时定植于大棚,在大棚同等条件下(均采用单蔓整枝,施肥、灌溉、用药水平相同,其他棚内管理措施相同)比较分析了3种栽培方式对板栗南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1)表明,大棚吊蔓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南瓜苗生长快,開花和成熟采摘时间均为各处理最早,5月25日前后南瓜即可成熟采摘,1 kg收购单价为5元,比大棚吊蔓南瓜1 kg单价高0.9元;667 m2平均产量达到2 346 kg,总收益11 670 元,比大棚吊蔓产量增加10%、总收益提高32%。
3 应用前景
与当地习惯采用的大棚爬地种植相比,大棚吊蔓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优点主要是:1)能够促进瓜果提前上市,较大棚爬地种植提前15 d左右,为早春及时提供瓜菜,满足市场需求;2)显著提高板栗南瓜种植效益,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3)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减少肥料用量和灌水量,节省了人工除草成本,节肥降工效果明显,并能减少施肥产生的环境污染。此外,大棚吊蔓膜下滴灌栽培生长快,开花早,采摘上市早,病害相对较少,瓜果品相较好。
2019年的研究发现皖北宿州地区板栗南瓜采用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能够获得高产高效,667 m2产量达到2 346 kg,总收益1 1670 元,较普通大棚吊蔓产量增加10%、总收益提高32%。板栗南瓜作为特色高档瓜果[2, 5],通过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产量、增加收益,将是助力皖北地区调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增收的有益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其种植效益,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的优化水分管理和精准定量施肥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若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其瓜果保鲜、存贮以及订单销售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才能充分拓展其发展空间和前景。大棚吊蔓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目前已在安徽合肥、六安、宿州等地区推广应用,示范推广面积约33.34 hm2。
参考文献
[1] 张正斌,段子渊,王丽芳,等. 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3): 309-315.
[2] 赵丹,温玲. 寒地大棚小果型南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2017,30(2): 50-51.
[3] 刘英,汪磊,金荣荣,等. 春大棚覆膜早熟南瓜吊蔓栽培关键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2): 170-171.
[4] 祝海燕,李婷婷. ‘贝贝南瓜日光温室周年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2020,33(1): 84-86.
[5] 卓宁敏,钟育海,李荣德,等. 恩施富硒板栗南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2019,32(3):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