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探讨
2020-12-23杨曼萍
杨曼萍
【摘要】随着新时代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价值重构和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影响,对教育系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则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 “三全育人”模式
在当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思政教学则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可以对自身有更加准确的认识。高校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所以需要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逐步探索和完善以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模式,通过更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学,来全面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开展思政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政教学规律,使“三全育人”的理念不仅贯彻在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还能够相应形成一个思政育人的新格局,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的内涵
(一)关于全员育人
从思政育人的主体要素来看,进行全员育人需要借助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四方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校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这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校的思政教学主要是以辅导员作为核心,思政老师、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要密切做出配合,家庭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父母、长辈、同辈等,社会成员则主要是优秀的毕业生等,而学生群体则指的是那些自身思想素质比较高,并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见贤思齐焉,通过优秀学生的引导,也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思政教育作用。
(二)关于全过程育人
从思政育人的时间要素来看,所谓的全过程育人指的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过程当中不能出现中断的现象,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当中,都需要相应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在每个学期的寒暑假也不能间断思政教育。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三观逐渐成熟的时期,通过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得以提升,并且自身的政治方向更加坚定,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过程,所以需要从过程性原则出发,对于学生自身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加以明确,从而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关于全方位育人
从思政育人的空间要素来看,所谓的全方位育人指的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借助于更具创新性的理念作为引导,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具全面性,并且手段也更加丰富多样。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需要积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结合着当前思政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来积极探究更具创新性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学风、班風和校风相综合的全方位思政育人机制。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一)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合理化引导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切实提高教育开展的实效性,才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当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利益冲突更为显著,如果不能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就无法正确辨别各种诱惑,对繁杂的信息也缺乏辨别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做出错误行为。而在“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起更为正确的思想观念,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些问题加以明确,那么在未来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就可以使得整个教育过程更为优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国社会也在积极的谋求发展转型,虽然转型有助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产生了变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产生了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广大民众对于精神需要也逐渐提高,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这就相应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并且有机的实现思政教育过程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联,这样一来,直接促进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得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就因此得到了提高,思政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好的契合社会主义矛盾变化,对于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可以更好的予以满足。
(三)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加以满足
就当前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来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各个行业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学生想要在走向社会之后更好的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那么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能够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育本身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借助于高校教育,能够进一步促进个人素质提高。在“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得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进一步契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政素质提高,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思政教育而塑造出更好的政治行为,继而得以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的践行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以实现全员育人
想要实现全员育人,那么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实现队伍的构建,在育人队伍的支持下,才能够切实开展育人工作,全员育人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四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因此在进行队伍建设时,需要对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加以全面考量。就学校层面来说,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思政育人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说承担着首要职责,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需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加以把控,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在日常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引领,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将辅导员的主力作用凸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出理论平台,全面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思政素质,然后在辅导员带领下,思政任课老师、后勤管理人员、高校行政人员等也要积极的参与,从而得以构建起一支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构建思政“三全育人”模式奠定基础。高校师资队伍也需要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既要具备思想信念,同时也要有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并且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就家庭层面来说,则是要努力加强家校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尤其是思政教育这种关系到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需要的学科,在家庭内部也要为学生营造出思政学习环境,做好协同育人,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建立起一个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平台,建立起学生家长相关的数据库,并且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使得学校和家长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最后是社会层面,学校的教育必须要和社会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为深化,使得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借助于学校的思政教育来进行信息辨别。
(二)通过完善育人阶段来实现全过程育人
大学阶段是学生自身价值观得以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高校更应该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全过程育人来指导大学生可以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大一新生,需要引导着他们对大学生活有所认识,及时调整思维方式,及时为新生解惑,通过思政教育来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提高。对于大二学生,高校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开展来对学术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继而得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认同感的提高。大三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强化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化理解,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而大四阶段的学生,则主要面对就业压力,高校要相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使得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兴趣和就业方向,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能够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就业问题。
(三)通过健全教育体系来实现全方位育人
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內容做出完善,并且选择更加契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思政理论课是不可或缺的,通过理论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然后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有效性提升。其次还可以借助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创新线上沟通,利用信息平台发布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思政教育影响。
四、结语
综上,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有效性,需要积极探究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以此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能够更好地契合当前发展需求。高校在新时代下需要积极探究思政“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制约,坚持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导,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身思想观念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研究[J].山西青年,2020,(9):159.
[2]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52.
[3]李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1) :46.
[4]段汝和,白云.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9,(6):77.
[5]薛改霞.“三全育人”理念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西藏教育,20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