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毒不侵的狐獴

2020-12-23江楠

环球人文地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领地眼镜蛇首领

江楠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中,狐獴榜上有名。即便不清楚它的名字,许多人也在影视作品中、视频图片里见过它的样子。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它们整齐地站在一起,露出肚子晒太阳的场景,模样憨态可掬。

不过,在它们呆萌的外表之下,其实有着让人“出乎意料”的凶残内心:“女王”在群体中有绝对的生育权,会杀死群体成员的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幼崽得到最优生存资源,但有野心的雌性成员偶尔会上演“宫心计”,设法杀死女王的孩子;对待沙漠毒物,狐獴毫不畏惧,五毒不侵的能力让它们敢去捕食毒蛇、毒蝎,杀死对方后享受美味。

长不胖的体质一天从晒太阳开始

喀拉哈里沙漠分布在非洲中南部,是非洲大陆最炎热、干旱的地区之一。细沙覆盖地表,这片土地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缺水状态,纵横沙漠的河床都是干涸的,只有在短暂的雨季,植物才难得繁盛,动物们也将度过相对安逸的时光。就在这里,有时会看到小土包上,笔直站立着几只毛茸茸的棕色小动物,它们双手自然地耷拉在身前,小脑袋左右来回转动,似乎在打探周围环境。如果看过电影《狮子王》,记得里面的丁满,那么你会发现,它们的样貌和丁满颇有几分相似,是的,这就是迪士尼动画角色丁满的原型——狐獴。

狐獴又叫细尾獴、太阳猫,有獴科动物较为典型的尖鼻子、小耳朵。如果不算尾巴,狐獴身长约35~50厘米,体重0.5~0.9公斤,毛发为棕灰色,背上有波浪状的深色条纹。它们的毛不如大部分獴科动物那样浓密,甚至肚子部分依稀可见黑色的皮肤。

狐獴属于昼行性动物,每天早晨钻出洞的第一件事就是晒太阳。它们站立起来,像袋鼠一样用尾巴支撑身体,以减轻双腿负担,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至倾斜摔倒。其腹部黑色区域面向太阳,就像天然的太阳能电池板一样,吸收太阳光线,让它们的身体渐渐温暖起来。

狐獴如此喜爱“日光浴”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生存。狐獴拥有长不胖的体质:特殊的身体构造,令它们无法储存多余的脂肪。所以它们极易饥饿,每天都需要外出觅食,如果进食太少不能满足身体所需,那么体型本就纤细的它们会越来越瘦,直至被饿死。在狐獴死亡原因排行榜上,饥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沙漠昼夜温差大,寒冷的夜晚令它们手脚冰凉,为了保持温暖,狐獴每天晚上都会丧失约百分之五的体重。对于这种重量不到一公斤的小动物来说,每一克脂肪都至关重要。恰巧沙漠中最不缺的阳光,能帮助它们快速升高体温,且不消耗体能,是狐獴最便利的“取暖器”。

面朝太阳,需谨防沙漠炙热的阳光灼伤眼睛。但这对狐獴构不成威胁,它们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毛发,像一副天然的太阳眼镜,可以阻挡热带沙漠强烈的阳光,保护双目,与猎豹泪纹的作用相似。所以即便烈日当空,狐獴依旧能清楚视物,提前发现来自空中的猎食者,从而避开危险。

女王的絕对生育权狐獴的“宫斗”与团结

狐獴是天生的“挖掘机”,它们的爪子坚硬有力,能够像铁铲一样铲土,几秒钟内就能挖出与自身等重的沙子。挖洞时,它们新月形的耳朵可以闭起来,以免砂土进入耳内。由于狐獴是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往往三四十只组成群体一起生活,所以它们构建的地洞呈大型网状,由复杂的隧道连接,就像一个地底小区。洞内四通八达,仅出入口就有20余个,三五条主干道互相连通,洞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洞口,那是狐獴居住的“小房子”。由于地洞深入到地下两米,所以即便沙漠正午阳光毒辣,地洞内的温度也比地面低15摄氏度左右。

狐獴群体是一个母系社会,内部统治者由雌性首领担任,相当于“女王”,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整个群体中,只有首领才有权繁殖后代,若其他狐獴怀孕了,首领会杀死它的幼崽,即便怀孕的狐獴是首领的女儿或者姐妹,它也毫不手软。首领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后代享有最优生存资源,并保证其他的狐獴都忠心耿耿地照顾它的后代。

成员们被迫放弃生育权,同时还需要一起照顾首领的孩子。如果遇到危险,成员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首领的孩子。如若做得不好,就有可能会被首领驱逐出群体,要知道,依靠群体生活的狐獴,落单后将在沙漠里寸步难行。但是偶尔也会有狐獴上演一出宫斗大戏——某些充满野心的成员,会杀死首领的孩子,给自己的后代争抢那么一点点微弱的生存机会。

狐獴没有明显的发情期,全年都可以繁殖,每窝能产下1~4个幼崽。小狐獴出生后会先待在相对安全的洞里,等到一两个星期后它们才睁得开眼睛,约一个月后断奶,就开始出洞活动。狐獴幼崽可以在相互打闹玩耍中,学到未来需要的打斗技巧。同时,年长的狐獴要教导幼仔如何觅食,如何在吃蝎子的时候不被蛰到,小狐獴通过观察和模仿,慢慢学习着成为昆虫杀手。

在沙漠上进行两个月的学习后,小狐獴才能学会如何独自觅食。在此之前,狐獴群体出去觅食时,家里要留下一只狐獴担任保姆,它会提前吃够一天的食物,留在家中保护幼崽。在首领带领下,出去觅食的狐獴成员,每天都要去往不同区域,一般控制在家周围3公里的范围内,觅食时间最多8个小时。它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听觉,去发现隐藏在沙地中的猎物。为了找到食物,狐獴在沙中每隔20秒就会变换姿势,而当大多数成员都将头埋在沙子里寻觅食物的时候,总会留一名成员担任哨兵。当天敌出现在哨兵的视野中,哨兵便马上发出尖叫声警报。这个警报声有不同类型,视捕食者和情况的紧迫程度而定,大致分为6种,分别是来自天空和地面的低级、中级、高级戒备警报。收到警报后,狐獴会立即躲到领地内隐秘的安全之处,对于领地内的1000多个安全之处,狐獴都了如指掌。所有成员都不会到距离安全之地60米以外的地方觅食,因为当天敌发起进攻时,能否快速躲避,对狐獴来说至关重要。

与毒蛇毒蝎相斗强大的抗毒能力

狐獴的食域很广泛,主要以各种小昆虫为食,同时也会吃浆果、嫩芽和菌类,甚至猎取小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让人吃惊的是,它们食谱上的生物还包含毒蛇。在长达千万年的捕食过程中,狐獴体内进化出了一套免疫毒素的系统——狐獴的乙酰胆碱受体分子结构跟其他哺乳动物不同,更类似蛇的受体。蛇毒中的神经毒素可以附在胆碱受体上,阻断来自神经的信号,但对狐獴的受体无效,因此狐獴可以免疫蛇毒。时至今日,这套系统早已升级,使狐獴成为各种有毒生物的强大克星。它们可以面不改色地生吞蝎尾毒囊,甚至连上面的毒刺也不怕。

眼镜蛇堪称“毒蛇之王”,它的毒液可以轻易杀死一头非洲野牛。但瘦小的狐獴与之狭路相逢时,却敢于死拼。在眼镜蛇扭动身子,吐着信子与狐獴对峙时,狐獴全身的毛发竖起,并在眼镜蛇周围转动着。等到眼镜蛇竖起前半身、膨起颈部,发出“呼呼”之声向狐獴进攻时,灵活的狐獴往往能以巧妙的动作避开眼镜蛇的正面进攻,然后趁其不备用闪电般的速度迅猛出击,一口咬住眼镜蛇的脖子,死死不放,直至把它咬死。这一过程异常惊险,即便狐獴有分解蛇毒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小心被蛇咬住,注入了太多蛇毒,一旦超过了狐獴的抗毒承受能力,同样会有丧命的危险。

与棘手的毒蛇相比,獵杀毒蝎对于狐獴来说要容易得多。粗尾蝎是南非毒性最强的蝎子之一,它们尾部的神经毒素足以杀死一名小孩,不过狐獴对这种蝎子的毒素同样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尽管不畏惧它们的毒素,但狐獴进行猎杀时也会尽量避免被蝎子蛰咬的痛苦——最佳方法是首先咬碎它有毒的尾部,再细细品尝蝎肉。

虽然狐獴可以猎食毒蛇、毒蝎,但是狐獴宝宝却未必有自保的能力。小狐獴生活在地洞中,天敌鹰科猛禽和胡狼确实无法靠近它们,但是地洞并不能帮它们避开所有的捕食者。躲避炙热的阳光时,蛇一般会找个地洞钻进去,若恰好来到小狐獴的藏身之所,那么它们很容易就会成为蛇的猎物。

对于狐獴小群体来说,每一个成员都十分重要,狐獴数量越少,狐獴群体在沙漠中面临的危险就更大。为了生存,狐獴们小心翼翼地捍卫领地。它们用屁股到处蹭,以肛周腺分泌物的气味标记领地,如有入侵者,狐獴会为了领地战斗至死。但也有例外——狐獴会很乐意与地松鼠共享领地。地松鼠是食草动物,它们和狐獴既不是捕食关系,也不是竞争关系,不会对狐獴构成任何威胁。事实上,地松鼠有时还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它们主动挖好地洞,狐獴只需要负责做好地面调整工作,它们就可以一起入住,快乐地做邻居了。

猜你喜欢

领地眼镜蛇首领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波猴的表现
眼镜蛇看电视
疯狂编辑部之眼镜蛇
大象、角马和狮子
A house in the sky
黑纹鼠折射两种人
黑熊的教训
眼镜蛇咬了同类会怎么样?
马晓春坚守最后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