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闽南地方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2020-12-23陈嫦娟

考试周刊 2020年95期
关键词:闽南民间美术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美术教育在推动美育、德育等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教育课程性质和价值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将地方文化带入美术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美、艺术美,陶冶情操,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脑动手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美术教育课程向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地方文化

一、 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素质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各中小学要找准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定位,抓住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将美术教育与语数学科同等对待,让美术教学真正发挥它的学科价值。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注重美术教育理论实践、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是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肩负的重任。学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美术新课标为依托,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如组织开展书画比赛、成立美术兴趣小组,绘制宣传画、招贴画进行一些知识宣传,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融合语言与绘画,创作绘本故事。虽形式不同,但在现如今的美术教育中,人文教育应是始终贯穿其中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活,立足于民族,艺术之花才能得到长期的滋养,学生的美术学习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得能所用。

二、 闽南地方文化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对一名闽南地区的小学一线美术老师来说,要提升美术教学的人文教育,就应该从地方文化入手。当地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最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之中的资源。这些地方美术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将之与小学美术教育相融合,学生容易接受,还能充实学科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发出有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和教材。

(一)闽南地方文化介绍

闽南,是一个保留着众多民俗资源,地理位置优越、地方特色显著的地区,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根基、独特的地方魅力,深深滋养着这里的人民和土地,依山而建、伴水而生,没有一处不闪烁着闽南人民智慧的火花。闽南文化作为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历代移民的南徙传播入闽,融合当地的土著文化在闽南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比如闽南的方言、俗谚、口传文学、民间谣曲、戏剧、歌舞、民间习俗、信仰和饮食习惯等,都充分体现了闽南文化地域色彩。闽南文化中也有很多代表性的美术元素,具有浓厚美学特征、如民族性的图案、色彩,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品等,其艺术价值是历史传承过程中,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演变的产物,充分展现出闽南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历经世代传承,成为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将闽南地方文化带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将闽南地方特色元素带进美术课堂,以绘画、雕刻、泥塑等方式进行表现和展示,带领学生们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状态和人文风俗,唤起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态度。这样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本土文化讯息的传递,使美术教育课堂更加生动风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活的魅力,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体会到美术学习中的快乐,收益满满。美术教学与当地文化结合不仅推动了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民俗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地方文化特色的伟大崛起。

三、 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闽南地方文化的方法

闽南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从传统宗教信仰的神灵,到传统戏曲、雕塑工艺品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民俗方面的活动,送王船、拾福分,还有端午中午等,说起闽南民俗,除了舞狮和龙艺,还有拍胸舞踩高跷大鼓凉伞等。针对这些丰富的资源,在我们美术课堂中,通过欣赏、评述、绘画、雕刻、泥塑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比如:

(一)传统戏曲文化之“布袋戏”

比如泉州布袋戏,也称为提线木偶戏,据传是唐末时期流行于宫中的傀儡戏,常在隆重的殡婚嘉会上出现的大礼,到了宋代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将极富乡土特色的传统布袋戏表演带入小学美术课堂,让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如奔跑、跳跃、翻转、打斗等精彩场面,还能欢快地与剧中人偶亲密互动,最后再发挥动手能力,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制作,如毛线、纸杯、卡纸、胶水、剪刀、小木棍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精美的木偶,再以制作好的木偶创作一个小剧本,在班级里搭个简易小戏台,给同学们演一演,大家一起感受木偶戏带来的欢乐。这样的美术学习活动,学生除了技能的学习,还有对地方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更有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创作,是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传统建筑文化之“红砖厝”

再如体验一场闽南建筑风情课,如“古厝”是指闽南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是传统建筑中的代表。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特征表达承载了闽南人对生活美好的夙愿,成就了红砖文化深刻的人文底蕴。可以将课程安排在校外,以写生和摄影的方式进行,带孩子们去亲身体验传统红砖厝的古风古情,相互交流感受,将自己看到的和理解的用五彩缤纷的色彩呈现在画纸上,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眼中传统建筑的模样,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情操,提高认知能力,还能让孩子们对这些传统文化自觉加以保护,让孩子们能拥有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和创造美、保护美的双手。

(三)传统工艺品文化之“妆糕人”

又例如泉州的“妆糕人”也可称為捏面人,始于古代礼俗,由于人们对天地鬼神的崇拜,常被作于祭品或是传统节庆时为增加节日气氛而流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的传统制作方法是使用调好颜色的面团,用捏、揉、塑等手法,塑造出各种神态不同,动作各异的人物、动物。针对“妆糕人”这一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可组织开展一次研学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习,看着妆糕人师傅将面团在指尖神奇的雕琢,无论是腾云驾雾的孙悟空,还是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或是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形象,妆糕人师傅都是信手拈来。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不仅能了解妆糕人的制作手法,还从传统手工艺人们扎实的技能中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和质朴的“匠人精神”,学习普通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感受到地方民俗的优秀,提升学生们热爱家乡文化之情。再让学生们也亲自动手尝试一些简单的图形或形象,在妆糕人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一下制作传统工艺品的乐趣。各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例如使用当下较流行的材料“彩泥”来代替调色的面团,更方便随时开展“妆糕人”的创作活动,将地方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 民族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意义

如今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上到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眼前的重大任务。在学校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是具有人文色彩的,美术核心素养理论也明确了美术素养中包括文化理解这一方面。理解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方文化诠释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具象化的民族文化。通过将民族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相结合,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了解家乡的文化,欣赏家乡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只有这样,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美术教育之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美术教学不仅是一门技能培训学科,更多的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表现形式,其独特强大的功能性是其他教育学科无法比拟的,其积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定义,美术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光发热,代表着我国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正一路向前,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香霖.东北民族民间美术在本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2]沈秀兰.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討[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5.

[3]范文艳.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152.

[4]王继瑞.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5]陈梅兰.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与利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36.

[6]苏岚.试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以福州民间美术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6):121-122.

[7]王红梅.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合及功能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72.

[8]宁荟.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6(33):46.

[9]赵欣,王芳.民间艺术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淄博民间艺术品的开发和应用为例[J].学周刊,2017(21):162-163.

[10]王宏伟.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7(6):75-78.

[11]王珊.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民族民间美术研究[J].美术文献,2017(3).

作者简介:

陈嫦娟,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晋光小学。

猜你喜欢

闽南民间美术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