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偏好还是实践偏好: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取向探析

2020-12-23温凤荣毕红霞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学期

温凤荣 毕红霞

【摘   要】 通过整群抽样方式,从学业时间分配、学术工作量和专业实践工作量三个方面,对156名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取向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学术偏好显著强于实践偏好,且对专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与培养目标产生背离。论文提出学校应为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多元实践平台和标准更高的教育经历,导师则应提供有效的学业指导。

【关键词】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取向;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12-0048-53

[Abstract]  By means of cluster sampling, the study arrangement of 156 full-time master's degree graduates i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ime allocation,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reading, the amount of reading of basic theory books is small, but the reading of academic papers runs through the majority of postgraduate studies. The writing volume is less and mainly short papers or reports. Furthermore,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provide a higher standard and more demand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a multi-practice platform for full-tim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tu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viding effective academic guidance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elf-discipline.

[Key words] full-time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academic arrange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1  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2009年,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教育部开始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招生规模和招生来源,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考并实行全日制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在培养方式上,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且《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专门对实践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现了职业适用性与实践技能偏好。

但研究发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培养与原定目标相比存在背离。尤其是实践环节,存在两类典型问题:一是专业实践培养未充分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1],以传统的科学研究替代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变相成为一般的实习见习[2]。二是实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全过程管理[3],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深度合作[4]。总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在培养质量方面明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本研究以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进行调查,通过发现其学业取向以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业偏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安排,同时也为高校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安排角度对其学术偏好和实践偏好进行考察。学术偏好的度量主要体现在理论学习、科研活动以及写作量等方面,而实践偏好则主要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因此,本研究选择3个关键指标用于分析:(1)學业时间分配。通过考察专业实践在时间分配中的占比来考察学生对学术与实践偏好的综合安排情况。(2)学术工作量。包括阅读量和写作量度量。阅读量指基础理论书籍和学术论文阅读量,写作量以学术论文写作字数度量,用以对比考察学生的学术偏好强度。(3)专业实践工作量。用以对比考察学生的实践偏好强度及技能提升的可能性。

2.2  数据来源

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20年1月对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160名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样本涵盖了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畜牧、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村发展7个方向。具体样本构成情况为:研究生一年级48人,研究生二年级108人,分别占总样本的30.77%和69.23%;男生61人,女生95人,分别占总样本的39.1%和60.9%。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通过问卷星系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样本有效率为97.5%。样本总数与分布来看,具有显著代表性,能够满足研究需要。

3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安排分析

3.1  学业时间分配

本研究通过考察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每周7天投入各项活动的时间来分析学生时间分配情况。活动内容包括:(1)课堂学习,指学校开设课程的学习;(2)科研活动,指校内外的实验与科学研究;(3)专业实践,包括单位实习、参加学科科技竞赛活动等;(4)勤工俭学,包括校内外的兼职、打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5)娱乐活动,包括学习以外的网络、游戏、社团及体育活动等。每项均以“每周小时总数”来计量,均分别归入0、1-5、6-10、11-15、16-20、21-25、26-30和30小时以上8个档次。

综合来看,如表1所示,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课堂学习、科研活动、专业实践、勤工俭学以及娱乐活动的参与比例分别为63.46%、100%、66.92%、28.85%以及93.59%,生活安排主要以科研活动、娱乐活动、专业实践以及上课为主。有较少数的学生在学习之余兼顾勤工俭学,由此也可以判断勤工俭学对学业完成的挤出效应较弱,但娱乐活动对学业完成的挤出效应相对较强。另外,从科研活动、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3个直接反映学生学业安排指标的时间分配看,科研投入精力明显多于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活动。

分年级来看,除专业实践和娱乐活动两类安排外,学生的课堂学习、科研活动和勤工俭学的时间分配因年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1)课堂学习中,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中占生活安排的比重最高,课堂学习时数集中于6-15小时区间内,约占一年级学生总数的52.08%,每周课堂学习30小时以上的仍高达8.33%。研究生二年级有52.78%的学生不再进行课堂学习,在剩余仍进行课堂学习的47.22%学生中,随着学习时间的加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时间较集中于1-5小时区间。11小时以上人数合计占比为9.27%,21小时以上占比仅为1.86%。(2)科研活动中,两个年级研究生投入的时间分布显示,占样本总数79.16%的研一学生投入的时间集中于16-30小时及以上的区间段,研二学生则有43.25%的样本分布于15小时以内,但30小时以上的人数高出研一学生5个百分点。(3)勤工俭学。虽然两个年级学生参与勤工俭学比例都较低,研一与研二参与比例分别为18.75%和33.33%,但研一学生仅分布在1-5小时和6-10小时两个区间内且以1-5小时为主。研二学生不但参与勤工俭学的人数多于研一学生且各个时间段均有学生分布,但投入时间仍主要分布在1-5小时内。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生涯能以学业为主,勤工俭学和娱乐活动对学业的挤压效应较小,说明学生的学业态度端正。

3.2  学术工作量

3.2.1 阅读量  (1)基础理论书籍阅读量。查阅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发现,所有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均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描述。以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其中提到要求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村政治社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传播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由此可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虽然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基础理论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不可或缺。

经典的基础理论大多来源于书籍。鉴于此,本文以“每学期基础理论书籍阅读量”作为学生理论学习与研究理论体系构建的考核指标。分析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读书量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学生书籍阅读量从第一至第四学期逐步递减,不读书的学生数由第一学期的4.49%增长到第四学期的24.36%,平均读5本的人数由第一学期的22.44%降低到第四学期的8.33%,第二与第三学期在各个数量区间分布均基本持平。学生读书量总体较少。如前分析可知,四个学期中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读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学期均不读书的学生有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比例为3.21%。另外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学年与学期平均读书量可知,调查对象学年平均读书量为7.88本,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每人读书数量均值分别为2.75、1.86、1.69以及1.58本。按照学校的课程设置,第一二学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基础理论的时间,读书量均值水平只有2.75和1.86本实在过低,且仅有22.44%的学生能够读5本书,第二学期较之又降低了10多个百分点。可想而知,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知识体系构建相对薄弱。

(2)学术论文阅读量。学术论文阅读量是反映学生接受前沿知识主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指引。因此无论是研一还是研二学生每学期都应保证一定的论文阅读量。分析表3数据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阅读学术论文。尤其是第一学期,仅有0.64%的样本学生没有阅读任何学术论文,后三个学期没有阅读论文的学生分别占比9.62%、9.62%和15.38%。在平均每周閱读量的调查中,无阅读量的学生占6.41%。总体说明学生阅读论文的参与度较高。阅读量上,每学期学术论文各个区间值均没有随学期的递增而出现大幅度波动,但高低年级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第一学期的阅读量在1-4篇的占样本数量的26.92%,5-10篇占32.69%,两个区间合计占样本总数的59.61%,第二学期合计占46.15%,另两个学期学术论文阅读量在20篇以上的比重分别为17.31%和11.54%。相比之下,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阅读量1-10篇区间的样本比重分别为37.18%和34.61%,与前两学期相比下降明显。但第三和四学期相比前2个学期阅读量区间明显上升,学期平均阅读11篇及以上论文的学生数量占样本总数的比重分别为53.21%和50%,20篇以上的比重均为19.23%。如上分析可知,学术论文的阅读贯穿了绝大多数研究生学习的始终。

3.2.2 写作量  写作量以“每学期平均写作量”來考察学生研究产出。问卷调查中,按照论文或报告的篇幅长度可将写作量分为三类:(1)长篇论文或报告(5000字以上);(2)中篇论文或报告(2000-5000字);(3)短篇论文或报告(2000字以下)。一般而言,具有学术偏好的学生更注重长篇科研论文的写作,而实践偏好型学生则更注重以实践报告为主的短篇论文或报告的写作。

分析表4及图2数据可以看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每学期平均写作量整体不高,长篇、中篇以及短篇论文或报告0篇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23%、29.49和32.05%。剔除0篇写作量发现,学生长篇、中篇以及短篇论文或报告写作以1篇居多,比重分别为31.41%、32.69%和25.64%,4篇及以上的较少。同时,中短篇论文或报告的写作量相比长篇报告略高。这表明,农业专业硕士在写作量方面反映出的学术偏好和实践偏好均相对较弱。学术偏好弱或许与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取得学位的标准不设置论文发表的要求有关,但实践偏好也弱则反映学生对专业实践报告的重视程度不足。

3.3  专业实践工作量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查阅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2018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发现,培养要求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但是,如表1所示,在专业实践安排上,占总样本23.08%的学生没有专业实践活动,即便参加实践活动两年级学生投入的时间也过少,主要集中于1-5小时区间内,研一和研二学生分别为样本数的58.33%和40.74%。显然,目前学生对专业实践的精力投入与培养方案要求相比过少,远达不到培养要求。

同时,对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意愿和认知调查发现,占总样本数58.33%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专业实践,且16.03%的学生甚至认为专业实践设置完全没有必要,相比之下,认为十分有必要设置专业实践的学生仅占13.46%。另外,进一步对65位愿意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考察其实践动因发现,因学业强制性需要而参加实践的占64.61%,主动提升技能的仅占35.38%。由此可见,在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潜意识里,并未充分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仅将其看作是强制性学业的一部分,实践偏好意愿较低。

4  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156名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时间分配、学术工作量及专业实践意愿的调查发现,学生整体学业学术偏好显著强于实践偏好,且对专业实践重要性的认知严重不足,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产生背离。反思这一现象可发现,这是现有专业实践安排效果差以及学生认知不足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研究也指出,一些学校对于专业实践的安排相对随意,无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无实践标准指引,甚至将专业实践完全交由学生自行管理,且实践考核不严谨,大多只是以校外导师签字加实践报告形式体现,根本无法准确度量实践效果[5],学生不认可也就更加理所当然了。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切实提高技能导向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学校应注重为研究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学校能否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及各种保障是学校在对研究生进行高级培养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前所分析,绝大多数研究生目前学业安排中,不能真正有的参加专业实践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实践参与度还是实践时间均未达到培养要求。这样一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体现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应用性就成为一句空话。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学校提供的平台少,学生自我约束差。单从学校角度而言,可探索构建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核心,辅之以实践性课程设置、实践能力评价等多形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模式,可将研究生学习时间分为在校与企业两个阶段,从第二学期暑假开始进入企业实习至第三学期末。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可通过校内导师与实践导师联合布置调研性课题实现,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但是该环节必须设立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实践教学管控。

4.2  研究生导师应注重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学业指导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学业成就感不高。这从“你两年学习时间是否充实?”、“你对两年学习所得是否满意?”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见一斑。仅有57.69%的研究生认为两年学习生涯非常充实,有3.21%的学生认为是不充实的,39.10%的学生自评一般;而且对学习生涯非常满意的仅占42.31%,非常不满意的占5.13%,高达52.56%的学生仅自评为“一般满意”。

学业成就感不高容易引起学业取向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实现知识积累、增长见识、技能提升等多元诉求的学生而言,随着学业成就感逐步降低,学业取向也有从理性安排向凑合毕业转变的危险。此时既需要导师不因学制短学业标准低而放松对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管理,更需要导师能准确把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业动向,及时纠偏,以提高学习生涯满意度和充实度。

4.3  学校应提供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教育经历

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安排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归根结底在于学校对学生设置的学业标准和毕业门槛总体较低,使很多学生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轻易地获得学位并顺利毕业,由此会导致学生减少自我约束,最终也减损了研究生本应取得的学业成就及诸多专业实践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容易毕业”的负外部性一旦形成,势必会降低高校的生源质量甚至教育质量。因此,提高学业各环节的水平考核、实施严格的毕业标准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陈 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2] 丛 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和管      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5.

[3] 温 馨.基于专业社会化视角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      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27-128.

[4] 孙 健,孙华峰.企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        及其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18-23.

[5] 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         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编辑:李晓琳)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学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