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即使艰难,也要寻找光

2020-12-23杨巧邢多多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防护服门诊病房

杨巧 邢多多

做我们该做的事,救我们该救的人

2019年12月1日,武汉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紧接着,武汉相继在定点医院开设了发热门诊。1月初,我接到医院征集医护人员上一线的通知。通知刚发出去,两名护士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020年1月8日,她们就到了防疫一线。

从她们口中,我陆续了解到发热门诊的一些情况。当时武汉还没有“封城”,很多医院没有变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一些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也没有改建,区域比较小,容不下很多病人住进去。在发热门诊门口,每天都排满了人,有些人在排队等候的时候就直接倒下了。这时,医护人员从大楼里冲了出来,到室外去抢救病人……

有一天,其中一名护士跑回来找我,说她情绪上快受不了了。她对我说:“早上见到这个人还在跟你打招呼,可到了下午人就没了!”“殡仪馆的车都忙不过来,死者的遗体等了快一天才拉走,我们就一直在旁边守着他。”“有一名死者才38岁,他的家属怕感染,也不能来见他最后一面。殡仪馆的人也不敢来……”她的言语里充满了恐惧与无助。是啊,医护人员也是人,虽然我们见惯了生死,但是这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护士来说也是第一次经历。我只能开导她,给她减压:“你要把这次疫情当作一次灾难,就像地震和洪水一样,很多事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尽全力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救我们该救的人,问心无愧就好了。”她沉思了很久,最后才点点头,回去继续工作了。

疫情防控期间,我泪点一直很高,有一个画面,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流泪。那是在一个同事的朋友圈看到的几张照片,是医院的同事参与指导火神山医院建设时的场景。正值冬天,夜里冷得刺骨,为了赶进度,他们一夜没合眼。当时也没有地方休息,他们就坐在工地的建材上打盹,大衣都没穿,脚下全是泥巴……

清晨第一束光正好照在他们疲倦的脸上,我说不出那是什么感觉,没法形容,但每次看到,都觉得他们当时太难了。

吃的苦、流的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0年2月5日中午,我正式接到医院的通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被确定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将投身一线工作。当时我怀里正抱着小女儿,她剛满11个月,正在学习走路。大女儿7岁,刚上一年级。得知这个消息,我和爱人都没有说话,依旧忙着手头的活,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实际上,我很早就给家人打了“预防针”,做好了去一线的准备。我也跟科室人员商讨过,如果一线需要人,谁顶上去?结果除了怀孕的、哺乳的,其余人全部报名了。所有人都做了十足的准备,说走就走。

开着车赶去医院的路上,我看不到一个人,见不到一辆车,心空落落的。曾经喧嚣的街道除了寂静,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它。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开始担心家里,想爱人,想两个孩子。

我还是挺幸运的,在医院真正筹建、改建发热病房期间,针对新冠肺炎的救治已经摸索到了一些方法,大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时防疫指挥部也成立了,根据医院收治病人的情况拨物资,无论防护物资,还是普通的医疗物资,就连医疗器械物资都有很好的保障。

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被安排住在公共酒店,生活用品包括三餐都是高配。但越是这样,我越担心家里,毕竟孩子还小。一闲下来,我就给爱人打电话。他从来不讲一句担心我的话,只讲孩子最近发生了什么趣事。我知道他肯定也担心我,只是没敢说出来。

从2月10日开始,我们医院两天多就收满了800多名危重症患者。那个时候,真的什么都顾不上了,我也没精力考虑家里的事情,眼里是救人,手里是救人,心里想的还是救人。

我们科室成立了一个“护心”小分队,在管理普通病房患者的同时,只要重症患者有需要,就像游击队一样冲过去。我们会迅速帮患者植入床边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为恢复赢得时间。

我记得很清楚,2月29日晚上7点多,医护人员刚回到酒店准备吃晚饭,突然接到病房电话,说病人的ECMO机器不运转了,流量监测不到,情况十分危急。因为医生进入病房需要时间,“护心”小分队的两名护士为了不耽搁病情,赶到ICU里直接用上了手摇泵来运转机器。摇手摇泵是有要求的,必须一直匀速摇动,流量要达到两升以上。两名护士已经穿着防护服工作很久了,而且病房里空间十分狭小,但她们一直在坚持,摇了近一个小时。

我记得给第一位ECMO病人拔管当天,他满眼都是泪,还拿了一张纸写字,但颤颤巍巍写不清楚。我们就问他是不是要写“谢谢”,他点头。那一瞬间,我觉得,我们所有人吃的苦、流的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即使艰难,也要努力寻找光

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2020年,但找不到很合适的词来形容它。多年以后,我该怎么向我的小孩描述2020年?我也没有头绪。只能说,新冠肺炎疫情贯穿了我这一年的始终。

回想这一年,也并不全是坏事,我们还收获了很多爱。援助我们医院的是江苏省的无锡医疗队,这是一支非常“硬核”的队伍,来的基本都是重症科、呼吸科的骨干,很多成员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位护士长叫毛芸,大家都称呼她为“守护神”。她支援武汉很早,很有经验,大家都叫她老师。她每天盯着大家穿好防护服进入病房,再盯着所有人脱下防护服出来,一个都不会落下。疫情防控期间的所有“第一次”,都是她上。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幕,是抢救重症患者要做纤维支气管镜,仪器要伸进患者的肺里,感染风险非常高,医护人员要戴一个负压头罩进行操作。谁第一个来?大家当时都没底,“我来!”毛芸直接站了出来。我真的从心里敬佩她。

还有一位叫张燕的护士长,说话轻声细语,很温和,她很喜欢和病人沟通、交流。她照顾过的病人,后来都变得乐观了……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

总的来说,这一年过得不容易。国家不容易,医生不容易,患者也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我们更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经此一“疫”,我想告诉大家,即使生活中仍然面临困惑、痛苦、恐惧,也要努力寻找光。

猜你喜欢

防护服门诊病房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巾帼风采
抗疫空调防护服及其保障系统
特殊的“衣服”特殊的爱
病房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便宜的病房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