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高校版画专业建设

2020-12-23罗园园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木刻版画世纪

罗园园

摘 要:四川黑白木刻版画在中国近现代版画史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地位,其早期创作方式以黑白木刻人物为主,将目光直接投向人民大众,带有强烈的民主性、革命性和地域性。四川黑白木刻版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语言特点,它所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与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四川版画;黑白木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川高校版画专业建设研究”(JG2018-1183)研究成果。

一、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自从鲁迅先生发起并推动新兴木刻运动开始,四川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代版画家生活、创作的重要场域。20世纪30年代后期,四川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作为当时版画运动的中心,迎来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一批中坚人物,他们很快把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兴版画运动推向高潮。乐以钧、苗勃然、李岫石、丰中铁、沈福文、江敉、尚莫宗等一批四川版画的先行者,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新兴木刻运动中,把新兴版画的火种带到四川,发扬传播,为日后新兴版画运动在四川蓬勃发展起到了先锋作用,为四川版画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中国木刻研究会于1月3日在重庆成立,中国木刻研究会成立以及第一次展览的成功举行,预示着一个新的木刻运动高潮的到来。这个高潮的主要表现形式便是随之而来的风起云涌的版画展览会。20世纪40年代期间,晋绥边区由力群、李少言、苏光、牛文、刘正挺、陈岳峰等人组成的《晋绥日报》木刻创作群体和由刘蒙天、林军、吕琳、阎风、安明阳等人组成的晋绥军区木刻创作群体,他们以《晋绥日报》、晋绥《人民画报》和《战斗画报》为创作基地,开展工作,创作了大量反映边区部队、民众战斗生活、生产建设的木刻作品。他们在晋绥边区的这段历史不仅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区新兴版画运动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现代版画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绥边区版画的艺术风格、创作方式,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革命的题材和革命的精神,贯穿着四川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版画创作,基本上保持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兴版画的风格和形态。当然,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构思立意上,在刻印技巧上,比过去有明显的提高。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在北京举行,四川版画中的《当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的时候》《学医归来》《四十年的愿望实现了》《工地就是学校》《放学归来》《要让铁道从这里通过》等作品参加了这次展览。李焕民和宋广训的处女作《织花毯》《勘测铁路新线》在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但选入了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美术》杂志上刊登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期,四川画坛上活跃的版画家是李少言、牛文、苏光、林军、吕琳、阎风、关夫生、艾炎、炜克和尚莫宗、丰中铁、江敉、谢梓文等。伴随着四川版画家群体逐渐集结、形成,四川版画在新的历史时代中稳步发展,逐渐走向繁荣。在这个时期中,四川版画创作日益活跃,推出一批又一批好作品,在中国画坛上逐渐产生影响。同时,在老一代版画家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版画家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四川版画创作中的主力军。在老一辈版画家的带领下,四川版画创作围绕1949年以后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社会改革和生产劳动竞赛展开。

四川版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四川版画以其作者队伍的壮大和创作上的丰茂,确立了它在我国当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显示出它对四川当代美术的发展所具有的主导意义。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吴凡、李焕民、宋广训、宋克君、丰中铁、尹琼等进入艺术的成熟和创作的高潮时期。这时期的四川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如李焕民的《攻读》、丰中铁的《大江东去》、谢梓文的《北京的声音》、吴强年的《雷锋》等等。1963年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上,四川版画不仅以入选作品数量最多,更以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引起国内外画坛瞩目。20世纪60年代的四川版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其风格独树一帜,特别是黑白木刻中的人物画在全国最有影响力,李少言、吴凡等集体创作的《红岩》版画插图组画和《南方来信》组画等作品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时代的经典,也奠定了四川黑白木刻在中国版画中的地位,使之与江苏水印版画、黑龙江油印套色版画在全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四川黑白木刻作为中国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版画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间,四川版画的发展顺应时代语境,遵循客观变化,深入农村和工厂,倡导群众版画教育,建立群众美术基础,因而农民版画群体和工人版画群体在这几年间踊跃出现,使得四川的版画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四川版画创作出现追求造型准确、刻画细腻的创作模式。版画家们被准确形象和精细刻画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一些四川版画家的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出现了质的飞跃,创作出一批经典作品,如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得主徐匡和阿鸽的黑白木刻作品《主人》、银奖得主李焕民的黑白木刻《换了人间》。

20世纪80年代期间,中国木刻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康宁、甘庭俭、徐仲偶、钟长清、邵常毅等为代表,组成了四川版画的新一代,他们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创作出一批具有开拓性的表现新意识的木刻艺术作品。他们所创作出的《苞米扬花》《飘香时节》《乡情》《初秋》等经典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体现出四川版画的薪火相传。在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形式的多样,语言的生动,題材的新颖和构思的巧妙,令人感到充满生机和希望。在1980年开展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四川版画获奖数占全国版画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在这次获奖的作品中五件全是黑白木刻,这更说明了四川版画以黑白木刻见长,由此可见黑白木刻在四川版画中的代表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思潮的影响,四川版画家从自身角度进行思考,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并在技术层面创新思想尝试多样性,以此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四川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这一创作精神,描绘发展中的现实生活场景,弘扬现代社会精神。四川版画,跟随图像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坚持艺术观念与审美视野的多元性,对新形式、新语言、新媒介进行探索。老一代和新一代的四川版画家创作了大量作品,如徐匡的《走过草地》、阿鸽的《凉山人》《月亮的女儿》、甘庭俭的《远雷》、徐仲偶的《土地》、向思楼的《立春的日子已经不远》《凉山之母》、马力平的《春到高原》、武海成的《生死不离》、李焕民的《守望》、李青的《茶马古道》、蔡丽辉的《家乡的土地》、邬林的《马灯系列》等,奠定了四川黑白木刻创作在现代木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美学特征

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大后方的木刻版画,在表现内容方面多是反映大后方民众的生活和要求民主政治的呼声。在当时,团结一致抗击日寇,成为大后方各次木刻展览的主调。在形式语言上,作品注重黑白色块的对比,画面色调深沉,让人感觉压抑凝重,作品富于悲剧情调。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版画以人物为主,在题材语言上带有强烈的民主性、革命性和地域性,开始以锐利的刀锋塑造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更凭借强烈的黑白双色以轻快简洁、粗放活跃的手法形成特定年代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面貌。20世纪70年代后的四川版画家们更加注重艺术形象的塑造,作品中强调准确的形象和精细的刻画所形成的美感,以一种精细的表现方式去填补内容的不足。无论哪个时期,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语言都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民族的需要,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使命感,具有艺术的现实意义。

四川版画经历了20世纪50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的诗意化艺术表达期 ,经历了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的政治化表现时期,经历着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多元化时期。四川黑白木刻作为四川版画艺术的一个门类,自抗战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视觉审美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单纯而直接地呈现给观众,体现出强大的表现力。四川黑白木刻以独特的基本语言组成作品的画面表现力和构成形式,传达着艺术家寄予作品的情感和审美观念,在四川版画不同时期的黑白木刻作品创作中,以不同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示着它们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燕.建国之初四川版画群研究[J].艺术百家,2011(S1).

[2]黄宗贤.扎根西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家:回顾李焕民的艺术创作道路[J].美术,2004(2).

[3]李焕民.画家李少言:为李少言从艺60年而作[J].美术,1997(12).

[4]王红媛.高原精神的融入者:李焕民访谈[J].美术观察,2004(10).

[5]甘庭俭.学院版画研究对地域版画发展的启示[J].当代文坛,2016(6).

[6]石雅琼.西夏版画对当代宁夏地区版画的影响和作用[D].宁夏大学,2016.

[7]凌承纬,凌彦.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8]孫艳娥.四川新兴版画的地域人文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木刻版画世纪
版画作品选登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My School Life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世纪中国梦